智慧园区一、项目背景(一)行业综述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全国园区智慧化建设如火如荼,各地不同类型的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
同时,各地加强了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
数据显示,园区信息化费用所占比重约园区投资开发成本的为10%-15%。
2012年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已达1268亿元,2015年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
截止至2017年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增长至2240亿元,同比增长0.1%。
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68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 目前,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从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园区智慧园区建设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特色,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或将来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二)本项目的基本基础情况通过可扩展的智慧园区平台的打造,园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运维方面,通过搭建3D 可视化智慧楼宇系统,精确定位园区内各种设备状态,及时排除故障;能耗监测方面,通过能耗监测系统,精确控制园区电能消耗,使能耗下降约20%,节约运营成本;物业服务方面:通过线上访客系统,缩减企业员工接待时长,提高企业生产时间;企业服务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园区企业业务发展状况,给予企业业务发展建议与指导。
我们通过园区平台的建设,使大数据智慧园区方案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统一规划智慧园区涉及能耗监测系统、访客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背景音乐系统等20多个独立系统,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想要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必须完成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建设一个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数据。
(二)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相关技术,精准分析打造绿色节能园区园区管理人员无需人工现场抄表,免去大量繁杂工作的同时即可实现能耗实时监测、计费结算及跟踪催缴。
同时入驻企业可通过智慧园区平台进行水、电使用情况及账单查询。
通过后端大数据平台分析,统计对比能耗的基础数据,深度挖掘耗能的根源性问题,并通过行业数学模型进行数据挖掘,能效优化应用,从而帮助能源监测部门管理园区企业及探索最佳节能路线提供可能和前提,提供优化方案,帮助入驻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
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园区内各区域的温度,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降低园区总体能耗,打造绿色节能园区。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帮扶入住园区企业将园区所有企业的各项历年关键数据进行综合展现,以近三年的多样化数据进行展示,支持从园区企业入驻数量、园区企业人员入园数量、能耗监测、企业注册资本、企业营收、企业纳税等多个维度进行日常运行监测与分析,为园区管理者提供一个集园区生产、园区运营、园区决策多维一体的智能运营管理平台。
通过数据建模,数据发布,实现大数据可视化,为园区管理者提高园区运行效益以及园区管理效率,提供数据决策支撑。
(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园区日常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园区智慧楼宇可视化系统,实现建筑管路可视化、设备可视化、园区管网可视化。
同时,实现设备精准定位,建立设备维护手册档案,实时显示设备故障,推送维护信息,帮助园区入驻企业人员免去大量的巡检工作。
(五)利用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一人一档,打造一卡一码一脸一掌园区通行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入驻企业人员信息数据库,收集入住园区、园区人才的身份、人脸、指纹等信息,基于“一人一档”建设原则,构建智慧园区人员管理档案,记录入驻人员在园区、园区的所有生活数据。
同时利用已建成的园区一卡通(采用市民卡),依托“EAPP”实现整个内的“一卡一码一脸一掌”通行。
三、具体做法(一)“1+2+N”,奠定智慧园区顶层架构智慧园区,是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打造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务、全智慧管理的智慧园区,为所有入驻企业提供立体化服务。
智慧园区建设理念为“1+2+N”,从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到服务,建立全流程“建管服”信息化体系。
“1”表示:一个主平台掌握园区总体信息提供多维度决策支撑;“2”表示:物联网(BA)通用接入平台和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两个平台作为园区全部设备接入的支撑,实现对全部设备的全天候实时管控;“N”表示:平台25个子系统涵盖能量监测计费系统、访客系统、招商系统、党建系统、物联网系统、物业管理、智慧楼宇、园区动态、企业画像、人员画像等系统模块,实现多网互通,多平台应用整合,通过立体三维进行可视化管控和服务。
图1 智慧园区方案顶层架构图智慧园区整体解决方案:系统由可视化大屏端、后台管理端和移动APP客户端、智能硬件四大部分组成,前者侧重服务政府、园区运营管理者,后者侧重服务入驻企业和园区员工。
解决方案中的整个系统平台通过相关软硬件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通过对园区的人、车、企业、资产设施进行全联接,实现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使园区更安全、舒适、高效,实现更低的运营管理成本。
(二)智慧园区顶层架构技术特点1、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云架构构建,总体由表现层、接入层、安全支撑层、应用平台层、基础服务层、技术应用层、数据库服务层等组成。
2、表现层支持WEB应用、WB门户、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3、系统支持Http、Https等协议,以满足各种终端及安全体系的需要;4、接入层主要实现四类系统接入,主要包括Servlet、Web service、Restful以及JMS,其中Servlet接收来自VEB应用的请求;Web service接收基于SOAP协议的VEB的服务请求;Restful则接收基于Http协议的VEB服务请求;JNS接收消息类的数据;5、安全支撑层对组织机构及用户实现统一管理,通过单点登录实现系统的整合;单点登录以统一用户管理为基础,实现严格的4A管理;6、应用服务层以系统或应用模块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同时也可以以服务的方式为其他系统或应用提供支持。
应用服务层主要以bundle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开发,实现真正的组件化;7、应用平台层提供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包括统一门户平台、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工作流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流媒体服务平台及移动应用平台等;8、基础服务层为应用服务层提供底层技术及服务支持,实现基本应用及核心功能。
主要包含等单点登录服务、用户管理服务、权限管理服务、系统配置服务、元数据服务、数据字典服务、流程服务、应用数据服务、信息互动服务、消息服务、缓存服务、邮件服务、短信服务、日志服务等;9、技术支持层主要是系统应用的实现技术,主要使用Spring、Title、DAO、JDBC、JavaBean、Metadata、Templete、XML、JSON、Mencache等成熟稳定的技术;10、数据库服务层提供数据库应用服务,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保证事务的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数据库不仅仅是关系型数据库,也支持文档类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及LDAP;11、应用架构遵循SOA、R0A架构技术规范及要求,完全基于0SGI技术规范构建组件化设计与开发。
图2 智慧园区顶层架构技术特点图(三)智慧园区的应用建设1、智慧园区综合信息平台概述智慧园区综合信息平台涵盖25个子系统:能量监测计费系统、访客系统、党建系统、物联网系统、智慧楼宇、园区动态、企业画像、人员画像等系统模块,实现多网互通,多平台应用整合,通过立体三维进行可视化管控和服务。
将分散的智能化系统,统一到可视化管理平台,实现多系统的联动和统一管理。
图3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架构图2、智慧党建系统平台集宣传、管理、服务、监督、教育与一体,实现党建信息动态即时共享。
智慧党建系统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为主线,以落实党群服务工作为重点,通过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与党建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全面覆盖的党员信息、党组织信息等。
数据互动展示:大数据平台与手机移动园区数据同步更新,自动完成双屏间数据互动展示;数据即时管理:党员、党组织、业务、活动等数据即时录入,自动完善组织树状管理结构;数据多维统计:静态沉淀数据与动态服务数据自动交叉比对,自动去重并分类合并和统计;数据多维分析:自定义多项对党员或党组织的数据分析内容,自动生成图表化的分析结果;数据互动展示:大数据平台与手机移动园区数据同步更新,自动完成双屏间数据互动展示。
图4 智慧党建系统多端互联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通过信息化、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智能化管理。
通过资源扩充服务范围,增加运营收益,助力园区实现全面智能化管理,以运营方为中心,通过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员工、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方连接,形成区生态圈。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园区发展趋势、企业发展概况、企业画像及人员画像等。
(1)园区发展趋势图5 园区发展趋势可视化平台能够实现将园区所有企业的各项历年关键数据进行综合展现,以近三年的多样化数据进行展示,支持从园区企业入驻数量、园区企业人员入园数量、能耗监测、企业注册资本、企业营收、企业纳税等多个维度进行日常运行监测与分析,为园区管理者提供一个集园区生产、园区运营、园区决策多维一体的智能运营管理平台。
通过数据建模,数据发布,实现大数据可视化,为园区管理者提高园区运行效益以及园区管理效率,提供数据决策支撑。
(2)企业发展概况图6 企业发展概况可视化通过跨平台、跨部门、多类型数据融合将园区各个系统数据打通,用于综合管理监控园区产值排名前20的企业整体运行态势,包括注册企业的类型、纳税情况、注册资本、人员基本情况等数据呈现;园区内企业营收排名、能耗状况、待发展企业等。
通过分析特定领域的关键指标,为园区运行态势提供可视化的监控,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合理调度园区资源。
(3)企业画像建立一企一档,从企业基本档案,知识产权,企业履约、企业舆情、能源情况、服务情况等多个维度构建企业全息画像。
通过画像技术构建核心资源的全景标签,深度感知核心资源的状态和趋势,引入互联网思想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数字化运营方案。
图7 企业画像可视化(4)人员画像企业画像细化到人员画像,人员画像包含人员属性和行为特征,以人像为主轴,通过时间、空间碰撞,串联起不同人在园区内行为路线的“人员轨迹地图”,帮助园区实现进一步的主动安防或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