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PPT
对本症的认识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逐渐获得的 。
1857年Virchow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因椎间盘破裂突到 椎管中的组织为Virchow肿瘤;
1896年Kocher男性工人自30m高处直立坠地出现L12 椎间盘后凸;
1911年Middletom和Kocher首次报道了38岁男性 工人在搬运货物时,突然出现腰痛截瘫患者,尸检 证实T12-L1椎间盘突出;
突出型
纤维环间隙较大,但不完全外层尚保持完整 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间隙向外突出 手法治疗可回纳
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片,离开突出位置游离 到椎管中,可压迫马尾神经导致突出平面以下感觉 运动丧失。
推拿治疗无效
诊断
临床症状
1. 脊柱侧弯畸形(与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密切)
退变
髓核蛋白多糖↓ 髓核 胶原纤维 ↑
H2O↓
摩擦
纤维环 玻璃样变
弹性(张力) ↓
纤维环与软骨板、椎体缘附着处松弛、 囊样变
2.累积性损伤(促椎间盘退变的主因,也是椎间盘破裂突出的 诱因)
约1/3椎间盘突出患者无明显外伤史
即使有外伤史,也往往是累积性劳损基础上最后一次外力所致 ;
伸膝弯腰搬动20kg重物,椎间盘受力可达30kgf/cm2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述
定义:由于腰椎间盘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
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和刺 激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临床疾患。
• 约占腰腿痛门诊的15-20% • 好发年龄、性别:30-50岁体力劳动者; 男>女 • 好发部位:L 4、5 S1-L5
三、历史沿革
椎管内压力椎管内容物
刺
激神经根
棘间韧带两侧可触及压痛点 压痛点可诱发症状出现或加重
小腿前外侧或后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膝腱 、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正、侧位X光片表现:
脊柱侧弯
椎间隙变窄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X光片不能作为本症唯一影像学诊断依据
确诊需CT、MRI、神经电生理学等支持
2. 腰痛合并骶丛根性痛
小腿、足部感觉障碍(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和足掌麻木)
3. 腰部板滞,运动功能障碍
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痛
×
直腿抬高加强(+)
屈颈试验(+)
痛
挺腹试验(+)
痛
下肢后伸试验(+)
痛
腹压增高可诱发症状加重
腹压
尸检证明:未损伤椎间盘 70kgf/cm2不破裂;已退变损 伤者3.5kgf/cm2时即可发生破裂
椎间盘压力测定(1981年)以站立为基础,前倾取物增加 100%,前屈及扭转增加400%
椎间盘退变
牵拉
挤 压
扭转年应龄力
(二)病理类型
腰突症的病理机制复杂,与椎间盘突出的好发水平、方位、破裂 形式、以及神经根的相互关系有关。
年龄 的关系
高试验
短 青壮
密切
腰下肢 (+)
退行性 长 老 脊柱炎
无关
腰背部 (- )
治疗
目的
增加局部组织痛阈,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 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
出物还纳,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条件 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 促进局部循环,消除炎性产物
治则
舒
长 腰骶、骶髂 关节部
下肢 放射
痛 有
无
诱发因素 扭挫伤较多
劳累环境
预后 良
尚可
表三
病名 腰痛 脊柱 主要疼 直腿抬 梨状肌紧 肌电图 侧弯 痛部位 高试验 张试验
腰突 有 有 腰 (+) (±) 根性
下肢
损害
梨状 无 无 臀 疼痛弧 (+) 干性肌综下肢 Nhomakorabea损害
合征
表四
病名 腰突
病程 发病 疼痛与体位 压痛点 直腿抬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宜卧硬板床 急性期制动 局部注意保暖 慎重选择推拿适应症( /型)
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功能锻炼 中央型推拿宜慎重,病情发展或治疗无效
可选择手术治疗 选用腰围
???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症状 体征
病史 实验室检查
临 床 诊 断
鉴别诊断
表一
病名
急性腰扭 伤
急性病史 有
腰痛
NS检查 直腿抬高/ 加强
有,下肢牵 (-) 掣痛
(±)
腰突
大多有 有,下肢放 (+) 多数(+) 射性疼痛
表二
病名 腰突 腰肌劳损
病程 压痛点
短 腰、腰骶、 骶髂关节、 臀、下肢
1933年Mixter与Barr在新英格兰外科学会年会上阐 明椎管内的突出物是椎间盘组织,而非肿瘤,需用 外科手术治疗,此问题才真正明确。
二、解剖生理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椎间盘退变(主因):
成人椎间盘无血液供应(纤维环表层有少量血供) 营养靠淋巴渗透 髓核、纤维环含水量( 90%、80%随年龄逐渐递减)
1. 好发部位:> 90%下两个椎间隙
原因:下两个间隙劳损重、退变多
L5及S1神经在椎管内分别跨越两个椎间盘
2. 突出方位:椎退程度不一
向上/下突入椎体内(Schmorl)
力学因素
向前突出(经骨突出)
后外/后突出(临床主要类型)
单侧型 髓核突出和神经根受压只限
于一侧
后外/后突出 双侧型 从后纵韧带两侧突出,两侧
理
活
筋
筋
血
通
整
化
络
复
瘀
部位及取穴
腰背部/下肢 足太阳与足少阳经经穴为主
手法
滚、按、揉、弹拨、运动关节类手法、踩跷等
操作
解除肌肉痉挛 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 增加盘外压力 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 促经损伤的神经根功能的恢复
预后
推拿治疗效果较好
神经根皆受压
中央型 正中突出,出现马尾刺激症状
3、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
凸起型
破裂型
游离型
各型与推拿治疗的关系
凸起型
纤维环不完全破裂,外层保持完整,在受压情况下向 破裂部分突出
若椎间盘所受压力较大,纤维环破裂多,则病情可发 展
此时若能按医嘱休息或及时治疗,髓核可还纳,纤维 环可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