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杭州市采荷中学孔迪明
教学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
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完成的。
基于以上理念,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把知识的传授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根据常见的物质(冰糖),衍生到对冰糖分子的探究,通过对扩散现象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和探究,学生能体会建构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探究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在整
一章中处于提纲契领的作用。
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而分子从更深
的微观层次上认识物质的本质,学生能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
三态变化的实质和物质的某种特性。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
知识至关重要。
2.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1.对物质有基本概念,但是对于物质的构成知之甚少。
2.对宏观物体的感官印象较深,但是对于微观实物的想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具有一定的分子知识基础,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析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极其微小。
(2)初步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举例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了解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现象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进一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悟到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体会到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中曲折前进的。
☑探究实验法☑云端微课☑同屏同播
☑电子投票☑智慧挑人☑竞速抢答
☑平板绘图☑文字截图☑秒表计时
☑精准推送☑作业飞递
1.“Hiteach智慧工具”的应用。
本节课用到了智慧挑人、竞速抢答、文字截图、电子投票等功能,学生对挑人、抢答环节充满期待。
2.“IRS反馈”灵活使用。
本节课在谜语猜测和对分子空隙探究的过程都使用了“IRS反馈”功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调动了课堂气氛,构建了人人参与的课堂生态。
3.“HiLearning 电子书包系统”智慧互动。
本节课在绘制分子世界图环节使用了“HiLearning 电子书包系统”中的绘画业飞递功能,一组一个pad,促使组内每一位同学深度交流,集思广义。
4.“Hiteach智慧工具”的精准推送,不同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推送,真正做到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的思路落实到课堂,同时增加了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Hita助教”的同屏同播,对实验操作全过程进行同屏同播,将抽象的微观概念转换成直观具体的画面,转瞬即逝的画面得到保留和放大。
学习领域科学教材来源浙江教育出版社七上科学主题名称物质的构成教学对象七年级
设计教学孔迪明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P、C)
学生活动
科技应用
(T)
教学评量
(P、C)
导入实验导入,建立概念
实验一: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冰糖颗
粒;
实验二:引导学生使用研钵把冰糖颗粒磨成
粉末,利用放大镜观察冰糖粉末。
实验三:引导学生将冰糖粉末放到水中,进
行观察。
提出问题串:冰糖这种物质是否消失?冰糖
粉末是不是最小的粒子,还能不能再小一点?
我们把能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称之为分
子,推广到其他的分子。
实验一:学生
通过放大镜观察
冰糖颗粒。
实验二:使用
研钵把冰糖颗粒
磨成粉末,利用放
大镜观察冰糖粉
末。
实验三: 将
冰糖粉末放到水
中,进行观察。
回答老师的
问题并对分子有
初步的了解和认
识。
IRS反馈——
竞速抢答
秒表计时
精准推送
智慧挑人
建立
起宏观概
念,意识到
日常生活
中的物质
可以细分。
初步
意识到冰
糖这种物
质可以变
成很小的
粒子。
为后
续的分子
定义做好
铺垫。
授新课类比转化,思维建模
进一步讨论分子的大小,以水滴为例,一滴
水中含有水分子1021个,通过水滴的放大,引导
学生感悟一个水分子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析分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翻阅书本,比较书本上的定义和学
生自己归纳的定义有哪些区别,阐述分子只是构
学生观看多
媒体,根据类比,
得知分子是一种
极其微小的粒子。
根据分子的
特点,将分子特点
归纳并排列成一
文字截图
白板书写
根据
分子的特
点,对分子
下定义,通
过对比认
识到分子
的真实存
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还有其他的粒子,比如原子和离子。
个完整的句子。
比较书本中
的定义和自己归
纳的定义,了解到
分子只是构成物
质的其中一种粒
子,还有离子、原
子等。
随机挑人
在。
感悟
到科学源
于生活,初
步形成分
子概念。
同屏演示,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猜想分子世界的构成。
比较不同小组绘制的分子世界图,抛出问题:分子之间有无空隙。
进一步提问:如果把酒精和红墨水混合,体积会如何变化。
同屏演示实验1:将红墨水和酒精注入玻璃细管中,做好标记,轻轻摇晃后,再次观察液面高度。
提问:液面下降说明了什么?
同屏演示实验2:将一杯黄豆和一杯小米混合,摇晃后体积变小。
强调这只是一个模型,用来理解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上述实验1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空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翻阅书本了解不同状态下分子空隙的大小。
强调: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分子之间的距离改变了,而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发生改
学生猜想并
在平板上绘制分
子世界图,比较不
同小组之间绘制
的分子世界图。
根据老师的
提问,进行投票。
学生观察演
示实验1,思考液
面发生变化的原
因。
观察演示实
验2.直观了解小
颗粒可以进入大
颗粒的空隙中,并
能解释演示实验
1中,液面发生变
化的原因。
翻阅书本,了
解气体分子之间
空隙最大,固体分
子之间空隙最小。
理解物体的
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子本身的大小
平板绘图
秒表计时
作业飞递
IRS反馈——
答题器
智慧挑人
同屏同播
基于
平板绘图
功能,将抽
象的思维
转换成宏
观具体的
图形,结合
同屏实验
展示,进一
步了解分
子之间存
在空隙。
黄豆
小米的模
型实验从
宏观的角
度解释了
酒精红墨
水分子之
间存在空
隙的事实。
实验探究
方式和操
作进一步
得到巩固。
变。
没有改变。
云端实验,突破难点
提问:分子会运动吗?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分子运动的证据。
播放固体中的扩散现象视频。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分子的运动?
云端微课: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均加入红墨水,观察红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扩散情况,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解释。
学生利通过
观看视频,交流讨
论,得出结果(分
子处于不停的运
动之中)。
小组思考、讨
论,并在平板上写
出影响分子运动
的相关因素。
学生进入云
端实验室,并能从
微观角度解释红
墨水扩散快慢的
原因。
IRS反馈——
答题器
作业飞递
云端微课
利用
答题器进
一步了解
学情及迷
思概念,有
针对性地
提出问题。
通过
云端微课
的形式,进
一步规范
科学探究
的具体操
作流程。
小结感性体验,理性思考
进行课堂反馈,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能从两
首诗词中找出其
中的科学原理。
扫描二维码,
预习新知。
智慧挑人
二维码
评量
学生的知
识总结和
表达能力,
初步建立
变化性和
整体性的
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