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醇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醇酚结构的对比,得出醇酚的定义2 .通过烃的学习,了解醇的分类、命名、物理通性3.通过学习乙醇的性质,掌握醇类物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氧化反应4.学会根据物质结构推断化学性质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一、创设情境,对比学习醇的概念[师]引入: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酒文化都博大精深[学生活动]竞猜有关酒的诗篇[图片展示]酒精饮料的中乙醇、汽车发动机防冻液中的乙二醇、化妆品中的丙三醇、茶叶中的茶多酚、药皂中的苯酚、漂亮漆器上的漆酚[师] 通过对比醇和酚的结构简式,同学们能总结出醇和酚的定义吗?[学生小结] 羟基(—OH)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
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酚。
[板书] 一、醇的概念(略)【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出发、选取学生不太熟悉的醇创设情境,恰当、生动,再结合醇酚结构的对比,有效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根据结构和名称对比、自主归纳出醇的概念,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也为后续学习“酚”打下良好基础。
步骤二、迁移应用的学习思路[师]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烃的分类和命名,那么醇该如何分类和命名呢?[生] 热烈讨论[师] [板书] 二、醇的分类1、根据羟基的数目分2、根据烃基是否饱和分3、根据烃基中是否含苯环分[师] 回忆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规则,醇该如何命名呢?[生] 醇的命名规则[师] 投影习题及醇的命名规则[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醇的物理性质[投影展示] 表3-1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与烷烃的沸点[生]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比烷烃的沸点高得多。
因为醇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且C数越多沸点越高[投影展示]比较表3-2 含相同碳原子数、不同羟基数的醇的沸点比较[生] 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比烷烃的沸点高得多。
因为醇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且C数越多沸点越高[板书]三、醇的物理性质[生]小组讨论(1)如何分离水和酒精?(2) 工业上如何制取无水的乙醇?(3)乙醇能否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萃取剂?步骤三、改进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提升方法与能力[师] 投影实验卡(改进)实验药品:无水乙醇、金属钠、低浓度酚酞溶液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火柴、镊子、小刀、滤纸、玻璃片实验操作:取一支试管,加入2-3ml无水乙醇并滴加4滴(不要过量)酚酞溶液,再加入黄豆粒大小的钠块,观察实验现象;反应结束前,再继续加入1ml酚酞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生] 分组实验,并描述前后的不同实验现象[师] 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 小组讨论[师] 投影1、钠可以与乙醇反应,生成弱碱性的物质并产生气体2、钠也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碱性更强的物质并产生气体3、钠与水反应比跟乙醇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水中羟基氢的活性大于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性4、钠的密度大于乙醇小于水[板书] 四、1、钠与乙醇的反应[师] 如何证明置换的是羟基H而不是烃基H?[生]设计实验测氢气的体积,得出羟基与氢气的物质的量关系[板书] 四、1、钠与乙醇的反应n(-OH) :n (H2) = 2:1[生]学生黑板上书写其他醇与金属钠的反应[练习]略【设计意图】钠与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通过改进实验,实现了钠与乙醇的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对照,直观而且印象深刻;让学生顺利展开探究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探究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能让学生认识到“类推法”在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步骤四、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迁移应用、深化认知[师]投影实验卡(略)[生]:分组实验并得出实验现象[板书]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师]1.铜在整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2.乙醇分子中有哪些化学键断裂?又生成了哪些化学键?[生]集体回答[学生尝试板演]断键位置、反应类型[师] 根据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分析,所有的醇都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吗?[生] 练习并得出结论[师]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体现主体性原则。
如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方程式书写的效果不好,可借助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动画模拟,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乙醇、醇类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已知:(1)必修2中学过乙醇的结构、部分性质和用途(2)选修中刚学过醇和醚互为类别异构、相关实验分析方法未知:(1)醇和酚的区别(2)醇羟基数目的定量计算(3)醇的催化氧化等反应的机理方法与能力方面:很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时习惯于被动接受,不注重方法的积累,思考不全面,实验设计能力不够。
情感方面:感到有机化学抽象、难学、害怕学习有机化学【乙醇、醇类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这两方面,力求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中,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
从总体上来讲效果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吧:可喜的是:(1)学生活动比较充分,尤其是动手实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很不错可忧的是:(1)课堂的语言还不够精炼(2)学生实验的评价方式过于简单(3)时间分配存在欠缺[乙醇、醇类教材分析][教材版本]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鲁科版)2011年7月第4版[教材分析] 醇是重要的烃的衍生物之一。
从方法和内容看,醇都是烃的衍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枢纽。
乙醇、醇类评测练习1.下列关于醇的结构叙述中正确的是()A.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B.含有羟基官能团的有机物一定是醇C.羟基与烃基碳相连的化合物就是醇 D.醇的通式是C n H2n+1OH 2.某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氢气与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该醇可能是()A.甲醇B.乙醇C.乙二醇D.丙三醇3.下列4种醇中,不能被催化氧化的是 ( )4.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A.CH3CH2I B.CH3OH C.(CH3)3COH D.(CH3)3C—CH2C1 5.维生素C(VitaminC)又名抗坏血酸,具有酸性和强还原性,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结构如右图。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8O6B.维生素C由于含有酯基而难溶于水C.维生素C由于含有C=O键而能发生银镜反应D.维生素C的酸性可能是③、④两个羟基引起的6.两种物质以任意质量比混合,如混合物的质量一定,充分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定值,则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 )A.乙醇、丙醇 B.乙醇、乙二醇 C.1-丙醇、2-丙醇 D.乙烯、丙烯7.石油资源紧张曾是制约中国发展轿车事业,尤其是制约轿车进入家庭的重要因素。
据2001年5月28日的《扬子晚报》报道,中国宣布将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化学式为C2H5OH)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1)写出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气不足,可能还有CO生成。
用下图装置确证乙醇燃烧产物有CO、CO2、H2O,应将乙醇燃烧产物依次通过,按气流从左至右顺序填装置编号。
(2)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②中A瓶的石灰水变浑浊。
A瓶溶液的作用是;B瓶溶液的作用是;C瓶溶液的作用是。
(3)装置③的作用是,装置①中所盛的是溶液,作用是。
(5)装置④中所盛的固体药品是,它可以确证的产物是。
8.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实验操作为预先使棉花团浸透乙醇,并照图安装好;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后开始有节奏(间歇性)地鼓入空气,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请回答以下问题:(1)被加热的铜丝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从A管中可观察到实验现象。
从中可认识到在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参加了化学反应,还可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需要一定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还能否继续进行?原受热的铜丝处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4)验证乙醇氧化产物的化学方法是:。
【乙醇、醇类课后反思】从课前的选题,过程中的备课、准备实验,一直到给学生上课,包括课后的批改,我经历了一个非常繁琐、难熬的过程。
上课的过程中,我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以乙醇与钠反应为切入点,讲解醇类与钠的反应,尤其是醇羟基与产生氢气的数量关系。
这个点我将实验加以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掌握的也很到位,这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基础,探究醇类催化氧化的条件,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很高,学习的热情也不错。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进一步精炼语言,有些地方还显得啰嗦。
时间把控,详略处理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乙醇、醇类课标分析]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必修2对乙醇的学习,认识了羟基的结构特点,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醇类的结构特点,在烷烃、烯烃、炔烃命名的基础上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醇进行命名,并从化学键、官能团的角度理解醇类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和特征2、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通过乙醇性质的学习,能利用反应类型的规律判断、说明和预测醇类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