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型和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型和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转型和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吴金忠王兵1(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市中心支行,山东聊城252000)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小企业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关注热点,尤其是众多的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甚至是资金链断裂等严重问题。

本文以工商银行聊城分行(以下简称为“聊城工行”)为样本,考察其发展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融资中所独具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得出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相关结论。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融资Abstract: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small enterprise’s problems,especially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and the rupture of cash chain become the main economic focus again. This paper takes ICBC as the example to analyze how to use the SOCB’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advantages to help the small enterprise pass through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is theory we find out that the SOCB is the nucleus to conquer small enterprises’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this paper we also give suggestions for SOCD to develop relevant businesses.Key Words:SOCB,small enterprise financing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18-04一、引言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而不畅,融资问题成为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头等难题,银行信贷融资不足尤为突出。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信贷融资在小企业外部融资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1作者简介:吴金忠(1965-),男,山东青州人,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市中心支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王兵(1969-),男,山东高唐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聊城市中心支行,经济师。

区,甚至是唯一对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外部融资方式。

在以往关于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中,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中小银行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主要依赖关系信贷技术,而大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组织规模等不利于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劣势。

但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同传统观点越来越远。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资金实力和信贷技术的提升使得其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并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

本文通过对聊城工商银行(以下简称“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分析后认为,大型银行在信息收集与处理、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创新、贷款技术等方面具有中小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效率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小银行,可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全可以在小企业信贷市场上有所作为。

二、聊城工行案例:经营策略转型与小企业客户拓展历程(一)背景我国对于小企业融资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国内不少小企业都出现了融资难的现象。

为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进行了相应经济决策部署,相关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国十条”和“金融三十条”等),推动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拓宽符合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2008年5月,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设立小企业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贷款贴息和奖励。

2010年、2011年相继出台了《小企业贷款周转金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和《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在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的同时,工商银行也曾多次提出要把“信贷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信贷结构上来,把小企业客户作为经营转型和信贷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在发展中全方位调整信贷的行业、客户、品种和区域结构”。

加大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是把握住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二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能否有效地拓展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成为其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

三是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

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小企业是山东省聊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1年末,全市小企业大约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00户,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同时聊城市小企业形成了集群式的发展特点,区域特色突出,形成了轴承、钢管、治金板材、农机配件加工、棉纺织等产业集群,小企业法人治理和经营管理不断规范,承贷能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历程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动尝试阶段。

2005年7月,按照总、分行的部署,根据上级行制订的评级授信办法和贷款担保管理要求,依托房地产抵押和少量法人客户保证形式拓展业务,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搞好宣传推介等工作,实现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零突破”。

至2006年,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31户,贷款余额亿元。

二是推广阶段。

2007年后,总、分行调整了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指标,借此促进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

聊城工行制订了小企业金融业务分类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信贷评级、授信和审查审批流程,改进中小企业客户管理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客户筛选系统,小企业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

至2008年末达到69户,贷款余额为亿元。

三是全面发展阶段。

鉴于省分行在信贷规模上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给予倾斜,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进入快车道。

通过完善小企业贷款管理配套制度,各支行组建了小企业专营机构,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开办了适应小企业需求特点的8大类,30多个信贷品种,将小企业的单户融资额度由2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

到2010年,小企业客户达到255户,占全部法人客户的%,贷款余额为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是辖内除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外小企业贷款占比最高的金融机构。

(三)困难和问题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除了要面对小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抵押财产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外,银行经营转型也需要解决许多内部问题。

一是经营思维固化与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套用大型客户的标准和方式,过度依赖抵押担保。

不能将信贷产品与其他业务交叉营销,忽视小企业客户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培育。

二是高风险与“零容忍度”之间的矛盾。

既要面临上级管理部门“零风险”的要求,又要面对监管部门严格的问责、追究和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开展。

三是产品结构调整与新产品适用能力之间的矛盾。

在小企业金融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是生搬硬套总行推出的金融产品,不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是小企业专营与配套机制不到位的矛盾,小企业专营机构与原有法人客户市场营销部“一套人马、两副牌子”,多为兼职,在销售模式、贷前调查、产品推介、贷后管理中不能按照小企业的特点操作,核算、统计和激励约束等制度也未完全配套。

(四)聊城工行的主要作法将分、支行两级小企业专营机构从现有的市场营销部门分设出来,实现小企业与法人业务的分立,并配备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客户经理。

构建相对独立的核算机制,对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试算,设计特有核算指标,改进业绩评价系统,衡量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个人对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对客户经理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组织营销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奖励。

对小企业贷款采取不良贷款并表控制,并放宽客户经理免责任范围,允许一定损失。

对于足值、有效房地产抵押类的信用业务的风险占用系数调整为其他贷款的50%;按照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一定比例以上部分的利息收益提取效益工资;年度信贷计划中安排一定量的小企业专项贷款规模。

针对集群中小企业营销改变单一客户的操作模式,对集群所在地行业进行分析,把握行业动态,对集群小企业采取集中授信,统筹多部门发挥资讯、人才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推行理财顾问等新型手段,为企业改制、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取得的成效七年来,聊城工行累计为870 户小企业发放贷款74 亿元;目前小企业客户数达到670 户,贷款余额为50亿元,较年初增长%,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增速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但小企业贷款无一不良,是全省唯一一家没有不良贷款纪录的二级分行。

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收益率比一般法人贷款高出27个百分点。

三、银行规模与小企业融资的分析对于从商业银行规模角度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有若干不同观点。

童鑫德、杨桂花(2005)等认为,无论是何种规模或体制的商业银行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都能分散风险、开拓市场,对银企双方是互利的,商业银行可以主导小企业融资。

而林毅夫、李永军(2001)、段卫平、王娜(2003)等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融资存在规模和所有制歧视,由于高成本、高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天生地”不适合也不愿意对小企业贷款,因此提出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

另外,樊纲(2000)、张杰(2001)等经济学家主要从体制冲突的层面讨论了非国有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认为小企业由于体制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匹配,所以不适于从国有银行融资。

徐滇庆(2002)等则提出发展民营银行的观点。

上述观点包含着独到的见解,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忽视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融资中的主要地位。

本文通过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案例,证明了大型金融机构在支持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