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人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摘要】本文从县级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特点出发,强调播音主持人要坚持“三贴近”的工作作风;二要重视县级的广播播音主持工作,二者都不可忽视。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一
“三贴近”是新闻宣传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过去,这一原则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是在播音、主持节目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原则,而且相关的探讨研究也并不多见。
那么广一播电视播音、主持如何实现“三贴近”呢?
1.眼里要有听众、有观众
播音员被密封在演播室里播音,身边没有听众、观众,没有直接的对象,面对的是监听、监录的工作人员和一些不会说话的设备。
这就使播音在贴近观众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很容易出现为播而播、表现自我的现象;或者怕播错受到批评而分散精力,从而忽略观众的存在。
有的播音员播完后连自己播的是什么都忘了,没留下太多的印象,由此让受众感到你的播音离他们很远。
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播音的时间里心中有受众,让自己感到听众、观众就在面前和身边,默默地听着播音。
这样的播音才能牵动受众,深入人心。
眼里有受众要根据节目针对的对象而设定,如播新闻节目,眼里就应该有大众;播少儿节目,眼里就应该有少年朋友;播青年类节目,眼里就应该有青年人……这样你的播音才能有的放矢,拉近与
受众的距离,让受众真正感觉到你是在播给他们听。
2.脑里要有事物、有情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稿件情景的再现。
赵忠祥在《动物世界》里的播音,虹云在《无间半小时》里的播音都仿佛是在把亲眼目睹的一切讲给我们听,把观众带入了—个真实的世界。
播音员所播的稿件一般都是编辑、记者撰写的,稿件中所述的事件情景都是记者所亲眼目睹过的,或者是听人说的。
而作为播音员只能算是个读者,没有亲眼见过稿件中所叙写的事物与情景,但稿件中所写的东西,与我们过去耳闻过的事物、情景相近,或与我们曾亲身体验过的东西相近。
这就需要我们吃透稿件,结合平时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知识的积累,对稿件中的情景进行再现,深切感受。
这样才能播得形象、逼真、传神,这样才会吸引受众,把受众带人所播内容的意境之中。
3.心里要有真情、有实感
要感动别人首先自己得动情,如果播音者无情,也就无法在听众、观众中引起共鸣。
这就需要我们在播音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当然,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充分的,是在正确理解稿件内容、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产生真实的、充分的情感,播音才会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沟通,才会牵动每一位受众。
如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赵忠祥如醉如痴的解说,无不打动亿万观众。
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付诸了真情实感,达到了解说与抒情的完美结合,把陈述性、介绍性语言,变成了有情感的语言。
新闻类节目虽然是严肃性节目,但同样需要“情”来贯穿其中,中央广播、电视两台的新闻播音无不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情感;对真实准确生动的表达,无不给人真实可信、形象动人之感;那节奏明快、昂扬向上、声情并茂的播音,无不给人以振奋鼓舞。
宣传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豪情奔放;歌颂先进人物,情真意切、亲切质朴;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态度鲜明,这些都是以宽广深厚的“情”字来撼动人心的。
4.播中要有互动、有交流
播音是我们传递信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一种有声语言形式。
是传情达意,进行语言信息交流的表达方式。
有人认为播音员在播音时眼前、身边没有听众、观众,无法与受众进行语言信息交流。
其实不然,虽然我们在录制节目时,不与受众在一个时空里,但受众在听播音时却和播音员在一个时空里,一个在说一个在听就可以进行交流。
那么如何交流呢?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海霞的《现在播报》,就开创了新时代新闻播音先河,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做到与受众的真正交流。
首先在有声语言中交流,话语要朴实、真切、自然、富有情感,把受众作为知心人,按着受众信息需求的愿望而播;其次要在无声语言中交流,包括表情、神态、眼神、动作、手势等,都可以表达出一种交流和互动。
二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在当今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中,几
近独领风骚。
电视以其更加生动的形象,给观众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电视既可看到现场情景,又可听到现场声音,使你犹如身临其境,具有亲近感和参与感等非常独特的效果;电视能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大到宇宙、星体,小到分子、原子,呈现在你的面前;电视还可以表现物体的高低速运动,展示复杂的工艺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形象化;在教学中,电视还可以把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实验项目,如爆炸、光辐射、原子反应、细菌活动、破坏性试验、以及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都表现出来;电视能传递图像、语言、音响、文字等多种信息符号,它综合性更高,娱乐性更强。
电视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的收听率下降。
电视不仅夺去大量的广播听众,而且夺去大量的广告收入,甚至夺走了不少广播业人才。
广播业产生了危机感,甚至有人断言:电视将取代广播。
难道,广播真的快进历史博物馆了吗?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电视迅猛发展时广播收听率下降的情况,但是广播还是稳定下来了,收听率又回升了。
目前,还没听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广播纯粹是被电视挤垮的。
我们说,广播是不可能被电视取代的,因为,广播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它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的必然性。
作为一个广播工作者,面对电视的巨大挑战,要研究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办好广播节目的信心。
广播和电视,同属于电子传播媒介,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它们的不同特点源于物质基础即电子
技术设备的不同。
广播用音频技术构成的通道进行传播,电视则用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两条通道进行传播。
这就产生了广播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广播是听的,电视是看的和听的;广播传播信息的符号是声音,电视传播信息的符号包括图像、声音和文字。
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广播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广播在听觉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我们从实践经验中知道,听觉得到的信息和视觉得到的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有时是互相协调的,但有时是不协调的,有时甚至是互相干扰的。
比方说,在听某个人讲话时,你往往会由于过分注意这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或者衣服的样式、花色等等,而对他讲话的具体内容忽略了,记不清楚了。
所以,专心致志地听广播,听的效果有时比电视要好,特别是听一些大块文章,或者听一些理性思维比较强的讲话,通过广播要优于通过电视。
在知识、教育节目方面,广播长于说理,适合于进行理论、政策、思想教育,在这些内容上,电视比起广播就要差一些。
其次,广播是欣赏音乐的最佳媒介之一。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的保真度越来越高,立体声广播能使音乐的传播效果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
电视传播音乐是带图像的,有些图像作为对音乐的解释,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帮助观众理解音乐作品,甚至在声画配合上产生新意境;但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欣赏来说,图像往往增加附加干扰的因素,削弱接受音乐的专注性。
再次,非专注性接收是广播所独有的。
人们在走路、乘车船、做
家务及从事其他体力劳动时,可以收听广播,而不能收看电视。
由于接收广播只用耳朵不用眼睛,所以可以一边从事其他活动,一边听广播,这就造成了听广播的随意性和非专注性。
另外,和电视相比,广播的特点和优势还有:广播的机动性比较高;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在“兼容度”、“艺术形象的确定”与“感官刺激强弱”等方面差异,使广播可以发挥“听觉艺术”、“形象的模糊性”、“观众可接受较多的重播”等方面的优势等等。
在对广播的特点和优势作了比较详细、全面的研究之后,我们做好广播工作的信心就会大大地增强了。
在增强信心的同时,还必须有办好广播的真实本领。
因此,我们还应该研究:既然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等)是构成广播唯一的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那么,广播对语言有哪些基本要求?对音乐、音响又有哪些一基本要求?我们还要研究广播节目系统、节目要素、节目生产,特别是受众地位、作用及心理等等,明确广播记者、广播编导(编辑、导演、导播)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另外,广播工作者还要研究一下电视的特点和优势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广播节目吸引广大听众,振兴广播业。
总之,在当今广播、电视这对“亲兄弟”共同表演的舞台上,“后来者居上”,电视的优势明显大于广播。
但是,电视是代替不了广播的。
那么,研究特点,发挥优势,互相学习,扬长避短,把节目办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将是广播业增强信心、稳定队伍、事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