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农村教育、教学的艰难使我们困惑。
而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家庭、家长是时,一切便豁然开朗了。
学生的不良性格、不良习惯,在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无知的影响下形成,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农村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改变艰难的处境,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还要担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许观、教育行为,提高家长的素质坐骑,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希望。
在农村中学工作多年,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农村教育、教学的艰辛。
也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的教育、教学如此之难?学生的自私、偏执、行为习惯差,说服教育成效不大。
如果我们只把眼光停驻在学生,那就只能徘徊在无奈的焦虑、困惑之中。
而把眼光投向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时,一切问题似乎都应刃而解了,一切困惑都豁然开朗了。
通过家访及与家长的接触交流,观察家长的言行,便可见农村家庭教育的严重滞后,并存在许多误区与空白。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教育观念还没被家长正确、全面地理解、接受,还没有深入到家长的意识里。
家长无视自己的教育性,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权。
1、意识里还是狭小单一的家庭概念,认为家就是家,就是吃、住生活的地方,当家长们一有不顺心或在外受到委屈,以及夫妻不和,婆媳关系(在农村基本都是祖孙三代同堂不和,便在家中发泄、吵闹。
不和谐的教育环境带给孩子心理消极的影响。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指家长对孩子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即千百年古训所说的:养子不教,父之过。
而家长们似乎已忘了这句话古训,或已不知该教孩子什么了,因为他们已经很放心地把“教育权”交给了学校、老师,自己则是孩子的衣食父母,管吃、管穿、管住,负责把孩子送进学校。
当孩子在家中不听话时,犯了小错误,有些家长们自己不想办法教育孩子,却用老师来做挡箭牌,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给你老师讲。
”这一招可能在孩子幼小时管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没用了。
同时,家长在孩子心里也没了地位,孩子也越来越不服家长的管了,在学校也可能不服老师的教育了。
另一方面,家长的言行、习惯对孩子是潜移默化、润心细无声的教育。
我们的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幼小,认为孩子幼小,不懂事,便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
其实,此时的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最强。
因为他们年龄小,大人的表现不分积极与消极,好的与坏的全被孩子不加选择地吸收,放入潜意识里,形成最底层的习惯心理,并逐渐形成孩子的本性。
老百姓用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钻洞”来形容孩子本性的差异。
但他们没看到形成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简单地认为是遗传在起作用。
其实,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世界上都是一样的,都是非主体性。
只是所处不同的教育家庭环境,所临不同的教育家长,便形成了不同的本性,自然便有了龙、凤、鼠之别。
那么,农村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良习惯?为什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反观家长的言行,我们便可以在家长身上寻到答案了。
1、家长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差。
2、家长没有读书的习惯,家中没有读书的氛围。
3、目光短浅,没有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满足于目前的温。
4、既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有与学校相抵触。
(二、“爱”的误区。
家长们用“爱”做错事,让“爱”耽误孩子的前程,让“爱”伤害自己,也伤害孩子,让“爱”使自己失去孩子。
1、爱的自私,爱的夸张。
而今多是独生子女,按传统落后的观念,多当成私有财产,过度保护。
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没有错的,即使有错,都是“可爱”的。
2、爱的无私。
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让孩子“心想事成”,容不的孩子受半点委屈。
就在家长无偿付出时,没想过回报。
3、爱的片面、肤浅。
认为对孩子的爱,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耍好,满足孩子的需求。
殊不知,孩子内心的需要更甚于物质。
而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最怕的是孤独。
而家长们却忙于挣钱,忙于休闲,很少与孩子交流、谈心,更不用说带孩子出去游玩了。
父母的爱只停留在物质表面,父母则是孩子眼里的“金钱”父母,不是可交心的朋友。
(三、忽视孩子幼时的教育。
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爱玩、爱动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改变,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自流。
于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别见怪”这句话便成了大人们原谅孩子犯错的最好理由,也成了他们不教育孩子懂得最好借口,轻易放走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
同时,伴随着这句话,孩子们的错越来越多,习惯越来越差,终于无法忍受时,家长们才知道树大了,不仅不能自然直,而且想使他直已经很困难了。
(四、社会意识低,缺少社会责任心。
对于农村家长来说,没有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充当的各种角色,便谈不上社会责任感了。
把孩子看成是私有,属于家庭。
其实,人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
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须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集团。
在社会中,人的原始本性应受到压抑,个体应当服从群体。
否则,社会就会混乱。
因此,人们固有的那些菱角须磨去方行,这样才可使社会安适、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这个小群体里,个人应服从群体,才会有家庭的和谐、安适。
然而,在许多的家庭中,孩子是中心,所有的人都围着孩子转,让家这个小群体服从孩子个体,家庭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和谐。
在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是菱角突出:任性、偏执,还能适应家外边的大社会吗?一旦孩子不能被社会接受,而成为家庭“私有”,那将成为父母永远的痛。
为了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提升家长文化素质,创建良好的家教环境;加强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确定了本实验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探索,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主动担负起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职责,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习成功家教案例,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学校和家庭的有效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的核心所在;是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家庭教育现状和家长素质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家长需求,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生学业成绩和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很多的。
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史典·愿体集》上有两句名言是:“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类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
”福禄培尔还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人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成为人类的教育者。
”康克清同志在《我的祝愿》一文中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几乎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
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曾说:“家庭集体、父亲、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们成熟的智慧世界就是幼儿思维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中,家长是可利用的非常可贵的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我们的千教万教,抵不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家庭教育的严重落后,家长们错误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习惯。
它们制约着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影响着课改进行,削弱我们的教育力量。
正如某校在环保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经两年多环保教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而行为滞后,仍有乱扔行为。
为什么?原因在学生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家长还没有改变。
因而要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让课改在农村顺利推行,我们还需把目光投向家长,让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通过改变家长们的错误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习惯,提高家长们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子观,配合学校,才会更有力、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育。
这样,农村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担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
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目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求。
研究农村家长素质、习惯,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改革农村家庭教育与提高家长素质基本策略的探索。
探索新形势下,如何使农村孩子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简单粗暴、溺爱等教育方法;转变家长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家校联合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研究如何在提高改革家庭教育和提高家长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假设:从把握新时期教育改革精神入手,重视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和家长素质的研究,树立与时代精神和对农村新教育对象相适应的新教育理念。
根据家庭教育的能动性、自主性、整体性等原则,综合设计面向21世纪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模式,创设全新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富有活力的家庭教育活动体系,以不影响家长生产为限,力求把家庭看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个性的整体,使他们主动、热情地参与,真正把家庭教育当作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通过改革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配合,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为:⒈全面探讨抑制农村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视野狭窄的因素。
2.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转变家长只重孩子学业、轻品行的观念,逐步树立为国教子、提高素养的观念。
3. 通过调查分析,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家校联合办学的经验,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4. 从现代教育思想出发,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和家长素质的调查和研究,它要求教师在高度民主的前提下,实事求实、满怀热情,不断激发家长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能动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整体素质。
因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1、能动性原则,充分重视和开发家长的潜能,激发家长自觉、积极和主动协作的精神。
2、自主性原则,致力于家长自主、主动地参与,充分体现自尊自信,自我调控,建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成为孩子的正确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