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设计工作报告 工程名称:贵溪市河潭埠垦埠殖场2015年度国有农、林场 沥青(水泥)路建设项目
工程地址:A、大马岗至佛里桥(全长3.7公里) B、圳畔分场-四队(全长0.6公里) C、四队-瞭望台(全长0.4公里) D、二队-小学(全长1.2公里) E、五队-葛家(全长1公里)
报告单位:江西省中鄱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日期:二0一六年十一月一日 一、 概况 1、任务来源及依据 (1)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2015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库项目的通知》赣交规划字【2015】18号。 (2)附件5:2015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车购税补助建议计划表(通国有农、林场沥青(水泥)路) (3)《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圳畔至四队)(五队至葛家)(二队至小学)(四队至瞭望台)(大马岗至佛里桥)水泥路建设项目》委托勘测设计合同。 2、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特征 地形、地貌 贵溪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北二十公里处,拟建项目沿线地形地貌为微丘盆地,沿线多位农田、荒地、低矮山包、小河,局部分布少量沟渠、塘。以低丘陵及丘间盆地地貌为主,地形波状起伏,剥蚀残丘星散分布,断续成列,呈带状横刻于垄岗之中,路线走廊带总体地势为东高西低。 地质 项目区域地质地层以第四系冲洪积层、白垩系上统河口组砂岩为主。 气候 项目所在地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在春季因冷暖交替,天气多变,汛期常有暴雨,有时酿成水灾,盛夏酷热,秋季天高气爽,往往有伏,秋旱发生,冬季较温暖,霜雪较少。 ④地震 依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区内动峰值加速度<0.05g,即地震强度小于Ⅵ度区,据2003年江西省地震局、江西省建设厅编制和出版的《江西省地震参数区划工作用图》,线路场区属区域地震烈度<6度(地震动参数<0.05g)区。 3、主要技术指标的运用情况 (一)本项目采用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B20-2006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④《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⑤《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⑥《公路水泥路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⑦《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14 ⑩《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20-2013 满足规范的质量要求。 (4)涵洞、排水调查,以系统排水设计原则为指导,根据实际地形、水文、地质情况及填挖情况,结合涵洞构造物位置,现场确定排水形式。 (5)对于被交叉的公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实地进行了测量。 (6)对弃土场和筑路材料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核实。路线交叉、涵洞数量和位置均征求了相关部门及沿线群众的意见,通过实地查看和协商确定。秉着既考虑当地群众的需要,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的原则。 (7)业内设计中路线计算均采用计算机专用软件完成,图表采用计算机CAD绘制,设计过程严格执行两校三审,整个施工图设计于8月初完成。 (五)设计概(预)算的执行情况 1、编制依据及原则 (1)《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交路[1996]612),以下简称《编制办法》。 (2)《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交工发[1992]65号)。各项费用取费的计算基数按1996年发布的新定额计价计算。 (3)《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交公路[1996]610号)。 (4)(《江西省编制办法》补充规定),(赣交计发[1996]146号,以下简称《补充规定》)。 (5)2012年二季度公路、水运主要外购平均供应价格和通知或当地现场调查主要材料平均供应价格。 2、主要工程量 本工程路段有土方8244m³;圆管涵6道;C30水泥混凝土面层32093.559㎡,厚18cm,宽4.5m,级配碎石底基层43133.559㎡,宽6.1m,厚20cm。 3工程总造价 A、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大马岗至佛里桥)水泥路建设项目金额:1249284.31元。 B、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圳畔至四队)水泥路建设项目金额:210924.3元。 C、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四队至瞭望台)水泥路建设项目金额:15464.76元。 D、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二队至小学)水泥路建设项目金额:424082.5元。 E、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五队至葛家)水泥路建设项目金额:360613.49元。 贵溪市河潭埠垦殖场水泥路建设项目总金额:2399539.36元 二、设计要点 1、线路设计 本项目路线在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力争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使线形更趋连续流畅,纵坡均衡,平纵组合合理,以增加行车安全,舒适度,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2、路基路面及防护工程设计 (一)一般路基的设计原则和依据 按照部分有关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进行。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综合以下因素确定: 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和地质等自然条件:满足设计水位计生洪要求;满足路基稳定及强度要求。 路基边坡坡率一般采用1:1.5,当边坡高度大于8米时,上部8米边坡坡率为1:1.5,下部边坡坡率为1:1.75,浸水路堤边坡坡率:设计水位以下采用1:1.75,常水位采用1:2;当边坡高度大于12米时,在边坡中部每隔8米设置一道宽1.0米平台。 ④路堑边坡坡率根据工程地质勘探资料,按照土的密度程度、岩石种类、风化程度和边坡高度等分段确定。路基边坡防尽量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路面计划原则和依据及结构类型 (1)路面设计原则: 依据使用要求及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参照以往同类型通等级公路设计经验,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贯彻“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与养护和节约投资”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选用。 (2)设计依据 《公路水泥路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040-2002,交通量调查,交通量预测资料。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采用标准轴载BZZ-100,按中等交通等级计算确定混凝土面板厚度,以龄期28d的弯拉强度4.0Mpa为砼设计强度标准。路面结构采用18厘米水泥砼面层、20厘米级配碎石底基层。 (三)路基、路面排水 挖方路段,路面上的雨水散排流入边沟,填方路段,路面上的雨水通过坡面散排至坡脚边沟;路基两侧均置土质或浆砌片石边沟,以排除路面水。边沟横断面采用梯形,边坡采用1:10,深度及底宽为0.6米。 为汇集并排除路基边坡上侧的地表径流,部分地段设置了截水沟,横断面采用矩形,深度及宽度为0.5米,浆砌片石,沟底纵坡不小于0.5%。 1、涵洞设计 涵洞设计标准的采用情况 设计汽车荷载:公路-Ⅱ级。 设计洪水频率:涵洞为1/25. 2、环保设计 本项目在设计中,以充分注意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为了减轻因公路建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做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保障人体健康,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沿线环境保护措施。 路线线型与环境协调 路线通过低丘山岗区,地势较平坦,秉着少占农田,少拆房屋的原则,尽可能避免穿过村庄和高田,路线通过山岭重丘区,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尽量避免大填大挖,从而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并力求养化环境。 水土保护 水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工程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本项目的排水采用系统不仅考虑对工程的利弊,并注意到使用路面水归沟入涵,引至天然河沟中或水沟,不让其冲毁农作物,污染环境。 本路段的路基按方土尽量利用填筑路基,需借(弃)土段已指定取(弃)土场,按规定取(弃)土。填方、挖方边坡均已设置护坡或铺设草皮,以防止水土流失,堵塞沟渠,污染环境。 种草植树、绿化工路、美化环境 绿化和美化路容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用地范围内和路旁宜林地带种植灌木,取土场取土后进行返田或进行绿化,从而美化沿线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量,使道路有宜人的旅行环境。另外,绿化还可以稳定路基,减少道路组修养护费,保证行车安全。 3、施工期间设计服务情况 本工程属于农林场工程项目,设计标准较高,质量要求严,为了更好地完成此项任务,我单位组织了精兵强将,遵循业主提出的各项细则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己任,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方针,为该工程提供更好地服务,以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量的顺利实施。我们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服务工作: (1)施工前期服务工作。为了更快、更好地抓好该项工程任务,按照国家有关的行业标准进行了全线勘测,坚持线路优化组合,科学安排,合理布局,尽量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为业主提供了一份详细资料,以便业主决策。 (2)施工中其服务工作。业主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选定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我单位履行职责,积极配合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业主与监理提供的施工流程图,会同业主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人员及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深入施工一线,实地进行了交桩放样,并详细地介绍该路线具体情况,供其参考,同时组织了技术交流,解决实际存在问题,从而达到了相互统一协调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