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生物菌种选育11
CC GGA T
AA C TTG
CA C G TAG
外源DNA片 段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通过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等形式进行部分遗传物质转移和基因重组。
• 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 准性杂交(异核体、杂合双倍体、重组
双倍体、重组单倍体)
转化(transformation)
第二轮 诱变剂
五个出发菌株 处理
40株 44株4000株株(每株初1筛瓶)选出50株(每复株筛4瓶)选出5 株 40株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
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抑菌圈法, 梯度平板法
透明圈
抑菌圈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 高产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 青霉素浓缩法 抗性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梯度培养皿法 营养缺陷型的的筛选方法
22
5
292
13
6
136
10
7
573
33
8
291
11
924 487
21
784 421
15
1092 571
20
948 499
17
返回核染色体
原核生物基因调控系统
RP
O 结构基因
启动基因 操纵基因 调节
基因
操纵子
原核生物遗传物质
质粒
原核 细胞
基因突变
突变类型 突变率 突变特点 突变机制
碱基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诱变剂处理 淘汰野生型 检出缺陷型 鉴定缺陷型
夹层培养法 逐渐检出法 影印接种法
限量补充培养法 菌丝过滤法
与突变株的筛选相关的几个概念
三类遗传型
野生型 [A+B+] 营养缺陷型 [A+B-] 原养型 [A+B+]
基本培养基 [-] 相关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
补充培养基
与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有关的三类培养基
发酵单位(u/mL)
100 250 500 850 850 8000 2万 5万 10万以上
效价:指有效成分的浓度。1ug/uL称为1 单位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
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 ↓
诱变处理 ↓
筛选 ↓
保藏和扩大试验
诱变育种的原则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 选用最适剂量 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
氦气是最小的单原子分子,其激发后释放出来的活性粒子能量最高,达到19.8eV, 而其他气体等离子体的活性粒子能量均比氦等离子体低很多。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生产中用过的自发变异菌株 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 已发生其他变异的菌株 最终产物代谢量高的菌株
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
芽孢杆菌应处理芽孢 放线菌,霉菌应处理孢子 细菌指数期,放线菌和霉菌孢子要 稍加萌发后使用 均匀悬夜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紫外线
接种
培养
选择优良突变株
培养
出发菌株 含诱变剂的液体培养基 接种分离
常用的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 等离子体等;
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硫酸乙酯,5-溴尿嘧啶, 亚硝酸等;
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
常用的诱变剂
即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 粒子、紫外辐射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 异。当通过辐射将能量传递到生物体内时,生物 体内各种分子便产生电离和激发,接着产生许多 化学性质十分活跃的自由原子或自由基团 [1] 。 它们继续相互反应,并与其周围物质特别是大分 子核酸和蛋白质反应,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由 此又影响到细胞内的一些生化过程,如 DNA合成 的中止、各种酶活性的改变等,使各部分结构进 一步深刻变化,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染色体损伤。 由于染色体断裂和重接而产生的染色体结构和数
选用最适剂量
剂量:诱变剂浓度和处理时间 合适剂量:扩大变异幅度
促使变异移向正变范围
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先后使用 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同时使用 同种诱变剂重复使用
设计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
第一轮
一个出诱变剂 发菌株 处理
选出200个 菌株
初筛
复筛
选出50株
选出5 株
(每株1瓶)
(每株4瓶)
NH2
直接引起置 OH
O
C
换的诱变剂 C
C
HNO2
异构
腺嘌呤
次黄嘌呤(He) 次黄嘌呤(Hk)
H..k
A..
H..e H..k
C
T
T
T
A..
T
H..k C
G.. C
Hale Waihona Puke 基的置换– 点突变5-BU
酮式 Br
CO Br
C O H 5-BU
烯醇式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A..
A.. T
G.. G..
G.. C
计算出 存活率 突变率 正变率 高产率
投产率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生物质原料
诱变育种
基因工程 原生质体融合
代谢网络
其他 如:代谢工程,Genome-shuffling等 发酵产品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基本过程 诱变育种的原则
诱变育种
从青霉素产量看诱变育种
时间
1943 1943 1943 1945 1947 1955 1971 1977 目前
缺少一个碱基 ABC BCA BCA BCA BCA BCA BCA BCA
DNA分子中缺失或增加少数几个碱基对引起
染色体畸变
UV
嘧啶
嘧啶二聚体
光复活作用:
光解酶 嘧啶二聚体
嘧啶
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大多死亡
出发菌株
多数未变
诱变
少数存活
多数负变
少数突变
少数正变
多数幅度小 多数不宜投产
少数幅度大
少数适宜投产
简介
王玉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工作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E-mail: yuhua-ww@ cell phone:13086813443
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课时安排:
教学安排
✓ 理论课时:28学时 ✓ 实验课时:17学时
教学内容:
➢ 食品微生物发展现状与趋势(4学时) ➢ 微生物菌种选育(4学时) ➢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4学时) ➢ 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8学时) ➢ 微生物新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8学时)
转化发生的条件
① 受体细胞要处于感受态 ② 转化因子大小适宜(分子量1× 107 D 左右) ③ 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密切
营养缺陷型[A+B-]: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丧失了合成 某种酶的能力,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上生长 的突变株。
原养型[A+B+]:营养缺陷型经回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夹层培养法及结果
基本培养基
培养
培养
小菌落即营养缺陷型
补充培养基
逐个检出法
菌种
涂 含诱变剂的液体培养基 布
培
养
完全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MM)[-]:凡是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 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 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SM):在MM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一或几种营养 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合成培养基。
与营养缺陷型有关的三类遗传型
野生型 [A+B+]: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微生物在其发生营 养缺陷型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C BU A..
烯醇式 BU
A.. T BU A..
A.. BU
酮式
酮式
T
A.. T
G.. BU
G.. C
烯醇式
点突变—单点突变、多位点突变
点突变—饱和突变、定向进化
移码突变
DNA片段的缺失和插入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增添一个碱基 ABC ABC ABX CBA CBA CBA CBA CBA
细菌域
微生物的范围
古生菌域
真核生物域
生命三域
第二章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AC
T GA
A
AA C T TG
CA
C
G TAG
内容提要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基因突变 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物核 质酸 的是 证遗 明传
动物实验
转化实验
材料 细菌培养实验 方法 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活的S菌
抽血分离
转化实验(2)细菌培养实验
SⅢ〖杀死〗 RⅡ〖活菌〗
SⅢ〖杀死〗 RⅡ〖活菌〗
体外培养 无菌落生长
体外培养
RⅡ菌落
体外混合培养 RⅡ菌落多 SⅢ菌落少
转化实验(3)S型菌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活R菌+ S菌无细胞抽提液
活R菌 + S菌DNA
活R菌 +
S菌Pr S菌多糖
大量R菌落
S菌落 R菌落
春琼 日脂 霉块 素培 高养 产法 菌筛 种选
突变
春日链霉菌 孢子悬液
含供试菌种 · (拮抗对象)
的琼脂平板
高通量筛选
酶标仪
青霉素浓缩法
抗青霉素菌落
培养基(含青霉素)
接入敏感菌液
(含抗性突变株)
涂布
培养
梯度培养皿法
含异烟肼
抗结核药物
接敏感菌 含突变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