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关键词:1.语境2.理解3.积累4.方法考点精讲: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准确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其考查方面主要有:①解释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义;②理解文中词语的修辞效果和表达作用。

③掌握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范围和内容,这样的词一般是代词或者是基本概念;④区别多义词的义项,常常是通过若干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选择和使用来考查。

对于以上这些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和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或宗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清楚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其次,平日学习中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表达范围、意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区别加强识记和积累;第三,注意说明、议论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征,感受修辞手法在意义蕴藉方面的效果;第四,答案的语言表达切勿不顾文意,离题万里,力求做到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

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题型。

金题点拨例1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颔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A.四角龙的头角B.头角上的骨架C.被穿越的颞孔D.穿越颞孔的肌肉【点拨】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来说都在所考查词的前面。

因为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要使用代词,首先必须前文对所代替内容有所交代。

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

A不对,因为头角只是骨架的载体;C也不对,因为咀嚼肌穿越颞孔。

不可能依附在上面;D等于说咀嚼肌依附在自己上面,也不成立。

【答案】B例2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

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摘自雷抒雁的《阳光,是一种语言》)请从本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词语:、、。

(2)作用:。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握修辞方法的特征。

从本题来看,不难找出“攀谈、颤抖、炫耀、兴奋”等运用拟人方法的词语,其作用应从“描叙对象”和“表达效果”这两方面阐述。

这类题,最一般的方法便是将修辞最基本的效果和具体句子和内容联系起来。

(如拟人:使事物灵性化,感情化;比喻则使对象形象化,简单化;夸张又使它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引起读者注目。

)【答案】(1)攀谈、颤抖、炫耀、兴奋;(2)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

例3最近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共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有可能使之成为首个能逃避“耐药”黑洞的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

该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有效阻断艾滋病毒融人免疫细胞内部,就像给人体的“生命卫士”穿上了坚固的防弹衣,使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内部进行“策反”,并无从复制和变异,只能处于“孤立”状态,最终在免疫细胞和抗病毒药物面前束手待毙。

这一新型药物已得到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将用于临床。

1.本段“只能处于‘孤立’状态”中“孤立”的意思是什么?(依据文中语句回答)2.本段中加点的“有可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点拨】对于第1题这类,需要细读词语前后的文字;第2题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此时的解说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

此类试题大多考查的是一些程度方面的词语,所以一定要注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分寸感和严密性。

【答案】1.指艾滋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内部,也无从复制和变异。

2.不能。

“有可能”表示情况并不确定,去掉后就变成肯定了。

(或:“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状态,去掉后就不准确了。

)例4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甲]的苍蝇蚊子,还是[乙]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丙]的星空,还是[丁]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就目前所知……按照文意,将下列四个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四处。

(只填序号)A.美丽可人B.不值一提C.高深莫测D.令人厌恶【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

结合语境,领会并灵活运用词语是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

此题只要把握住了“中心语”的特征,再选填其形象、状态、性质等“修饰语”便轻而易举了。

【答案】[甲] D [乙] A [丙] C [丁] B总的说来,在一篇文章中,一个具体的词语是不可能当“独行侠”的,它总要与其它词语发生关系。

所以说,对于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要联系上下文,即结合具体词语所在的句段或前后文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现代文阅读训练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虽然在考题中表面看起来不是很多,但大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对于它的考查除了以上这些显性形式之外,常常更多的是大量的隐性考查,理解句子离不开它,理解文章更是跳不过对重点词意的准确掌握。

成长训练:训练1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A______(有时、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B______(竟然、依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C______(破格、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1.根据文意,从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它前面的空白处。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训练2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删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A.一般人常常..以为B.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C.其实..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也不尽然D.盲目训练3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全球的温室效应 A ,造成了水资源的紧缺。

科学家指出,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供水量的变化对于灌溉农业的制约将不容忽视。

②据介绍,温室效应 B 了地球反射的热波透过,造成了大气层的温度增高,使水文循环(即水在海洋、空气和陆地之间的交换)发生变化,形成了温带和南北极的温度升高,从而 C 有些地区降水增加,有些地区降水减少。

③同时,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不仅影响气温和降水,还将影响风、温度和云层,这些都将影响水的蒸腾量,从而影响径流(由降水形成的水流,沿着流域的不同路径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

研究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可使蒸腾量增加1/3至50%。

④美国国家气象局的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使美国西部主要地区水的径流变化显著。

在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地区,气温每增高2℃,径流就减少22%;增高4℃,径流减少近62%。

这一变化将加剧冬季洪水的威胁,而在炎热的夏季,可能出现严重的干旱现象。

⑤为了评估温室效应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科学家研究了温度上升2℃、降水减少10%对美国7条主要河流的影响。

计算机模拟发现,这7条河流的来水量将减少40%—76%。

其中,4条河流可能严重缺水。

由于缺水将 D 农业的供水,到2030年,美国西部将有10%—30%的农田可能被废弃。

⑥科学家指出,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水资源短缺,可能..使全球现有的农田减少5%。

此外,一部分...依靠雨水灌溉的农田蒸腾量增加,造成土壤含水量降低,粮食减产。

⑦科学家指出,目前对于温室效应影响土壤含水量、蒸腾量、径流量及其他因素的预测精度还不够准确,不足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要使气候模型达到准确的程度,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摘自《大众科技报》)3.从“导致”、“影响”、“加剧”、“阻止”4个词中选择合适的分别填在A、B、C、D 处的横线上。

答: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4.什么是温室效应?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⑥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温室效应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其中第一句为什么要用“可能”?第二句中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删掉?答:。

训练4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避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摘自《读书三境界》)6.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吞”:“啃”:“品”:训练5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

“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

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

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

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