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起始于19世纪中叶。

地震勘探技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从1845 年Mallet 以“人工地震”测量地震速度实验开始,1922 年明特罗普地震勘探公司正式组建装备了两个地震勘探队,利用机械式地震仪在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进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1913 年由Reginald Fessenden 提出了反射法地震勘探,1924 年利用单次覆盖地震资料首次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穹隆油田。

20世纪30年代,苏联Г。

А。

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

20世纪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

20世纪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

我国的地震勘探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电子管技术阶段、模拟技术阶段、数字技术阶段、遥测技术阶段。

1955年,我国煤炭工业上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并在华东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地震勘探队伍。

197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研制成功MD-1型半导体磁带记录地震仪。

1979年我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MDS-1型数字地震仪,对数字地震勘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84~1985年,随着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煤田地震勘探队伍开始从国外引进21套以DFS-V和SN338为主的数字地震仪,同时引进了以IBM-4381为主机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1978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伊敏河矿区开展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前提性研究。

1989年、1993年山东煤田物探队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利用小型数字地震仪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试验研究。

1994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煤田物探测量队联合开展的“煤矿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研究项目,在安徽淮南矿务局谢桥煤矿采区地震勘探中首次在采区地
质勘探中查明了落差大于5m以上的断层,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

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逐步开始到现在地震勘探快速的开展起来。

现在地震勘探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田勘探以及工程地震勘探领域。

此外,地震勘探在寻找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圈定古墓和地壳测深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明.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8
[2]陆基孟,王永刚. 《地震勘探原理》.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