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班模块刷题(教育学)主讲:王婷粉笔教师教育目录考点二德育原则1 精讲篇2 作业篇1.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体现了德育原则中()原则。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集体+个人8、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人特点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信赖+严格 4、知行统一 言行一致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正面+约束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原则2.针对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德育工作应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C.正面启发引导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3.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来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这种教育方法遵循的原则是()。
A.长善救失B.正面疏导C.知行统一D.从实际出发4.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一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目前多家互联网教育机构推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制定专属于他们的教学方案,这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一致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6.(多选)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体现了德育的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求做到()。
A.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B.要善于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C.要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D.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7.(多选)德育原则中,疏导性原则的要求是()。
A.讲明道理B.因势利导C.表扬激励D.循循善诱目录考点三德育方法1 精讲篇2 作业篇1.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其德育方法属于()。
A.陶冶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实践锻炼法D.自我修养法方法 1.说服法 摆事实、讲道理 2.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3.实际锻炼法 练习、参加实践活动 4.陶冶教育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5.道德修养法自我教育、自我反省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德育方法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3.教师采用贴小红星、小红花等形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践锻炼法4.中小学通过组织“研学旅行活动”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A.奖惩法B.制度育德法C.说服教育法D.实践锻炼法5.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B.说服教育法C.情感陶冶法D.实践锻炼法6.(多选)陶冶法主要包括()。
A.人格感化B.环境陶冶C.艺术陶冶D.启发陶冶7.(多选)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下列属于实践锻炼法的有()。
A.执行制度B.教师示范C.环境陶冶D.组织活动目录考点四德育模式1 精讲篇2 作业篇1.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德育不仅传授给学生固定的价值观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正确的道德价值,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B.集体教育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价值澄清模式一、认知模式 1.代表人:皮亚杰、科尔伯格2.主要主张:培养道德判断力 二、体谅模式1.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2.主要主张:培养道德情感3.著作:《生命线丛书》三、社会模仿模式四、价值澄清模式五、集体教育模式1.代表人物:班杜拉2.主要主张:观察学习1.代表人物:拉斯、哈明2.主要主张:价值观教育1.代表人物:马卡连柯2.主要主张:集体+个人2.()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其代表人物是()。
A.认知模式科尔伯格B.认知模式班杜拉C.社会模仿模式科尔伯格D.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3.(多选)集体教育模式是德育模式中的一种,它包括的内容有()。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B.“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C.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D.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4.(多选)下列关于德育模式的表述,说法错误的是()。
A.体谅模式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B.价值澄清模式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C.认知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D.社会模仿模式认为观察学习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5.关于德育的认知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当代德育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B.主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D.强调按照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6.20世纪70年代,教育家麦克菲尔提出体谅和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风靡北美和英国,下列关于体谅模式描述正确的是()。
A.体谅模式对于人性的观点与孟子相同B.认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天赋C.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D.倡导的是民主的德育观7.下列关于德育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A.体谅模式是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B.认知模式坚持性善论C.社会模仿模式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D.学会选择属于价值澄清模式目录CONTENTS01教育与教育学02教育的基本规律03教育目的04教育制度05教师与学生06课程07教学08德育09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0教育研究11教育法律法规12教师职业道德目录考点一班级管理的模式1 精讲篇2 作业篇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A.学风建设B.培养目标C.规章制度D.教学规则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2.“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班级管理模式中的哪种模式?()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3.班级管理中制定的班干部轮换制度属于()管理模式。
A.常规B.平行C.民主D.目标4.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班主任善于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该班级属于()模式。
A.常规管理B.民主管理C.目标管理D.平行管理5.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松散管理6.李老师认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定的优点,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如果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让大家都参与到班级中,把多人的智慧和精力凝结在一起,绽放出来的将是强大的光芒。
可见,李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倾向于()。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7.下列属于班级纪律常规管理的是()。
①课堂学习与自习的纪律②遵守交通规则和法律③尊老爱幼④班级卫生值日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8.(多选)班级管理的模式有()。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目录考点二班集体发展的阶段1 精讲篇2 作业篇1.王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一直倡导“团结奋进”的理念。
一段时间之后,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团结奋进”的理念在班级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内化为同学们的行为守则。
此时该班级处于()阶段。
A.组建B.核心形成C.发展D.成熟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阶段 主要依靠教师管理 核心形成阶段 开始组建班干部群体 成熟阶段最终形成舆论班风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舆论和班风2.初一(3)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多数学生能够相互严格要求,也能够管理和教育自己。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初步形成了较好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这说明初一(3)班正处于班集体形成的()。
A.成熟阶段B.发展阶段C.核心形成阶段D.组建阶段3.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松散期、同化期、()和形成期。
A.凝聚期B.分化期C.集体期D.完善期4.(多选)下列属于班集体核心形成阶段的特征的有()。
A.在核心形成阶段学生之间开始相互了解B.在班主任的引导与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C.班主任不再需要参与班级的组织与指挥D.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尚未形成5.(多选)下面哪些是一个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的发展阶段?()A.组建阶段B.核心初步形成阶段C.集体自主活动阶段D.逐渐完善阶段6.(判断)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不能离开班主任的监管独立地执行要求,这时的班集体处于形成阶段。
()目录考点三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 精讲篇2 作业篇1.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像棵小草,集体则是抗拒暴风雨的森林”。
以上俗语体现的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道理是()。
A.班集体的力量在于团结B.班集体的力量在于竞争C.班集体的力量在于成员的多少D.班集体的力量在于少数精英的支撑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核心•建立正常秩序•组织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2.班集体是否有凝聚力,取决于()。
A.班主任的培养B.教导主任的管理C.学生的主体性D.班干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