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肖建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近些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精心施教,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毋庸讳言,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中久攻而未克的一个堡垒,令人困惑。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对作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为此本文特地作些探讨。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
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刘勰:《文心雕龙》)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既然写作是思维的外化,那思维必须首先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
”(叶圣陶语)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
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
”从写作的过程来看,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思维。
显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
同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思维障碍。
比如,思维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思维浑浊——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乃至应考背作文、套作文;思维单一——不知如何求新、如何修改等。
正如蒋仲仁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缺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有点儿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组织。
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
”(《思维·语言·语文教学》)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加强思维训练,显得尤为紧迫、必要。
作文材料与发散思维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而不少学生在动笔写作前,常有“无米”之感,思绪茫然,一片空白。
刘国正、张定远先生曾指出:“说实在的,像中学生这样的年纪,已经阅历不少,知道的事情也不少,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有许多可以取来作为生活的材料。
宝贝就在他们身边,可有时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一定值得拾取和保藏,一旦换一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在老师的指引下和点拨下,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他们会骑上神马,飞进神奇山谷,发现数不清的宝贝。
”(《作文教学漫谈》),针对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的思维障碍,教师的指引和点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种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以解决问题的思维的方法,联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它们象一种触媒,使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象,能使有关材料尽快“汇集”,或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视角,从而解决“下锅之米”,打开写作思路。
一、在联想中“触发”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等,叶圣陶、夏丐先生曾经讲过:“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在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这是就读书说的。
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书是用文字写成的,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文心》)这段引文,看重讲了两个方面“触发”。
一是在读有字之书时,由联想而得到的“触发”。
中学语文课本和课外优秀读物是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仅就课文而言,就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的篇章,几乎涉及到大千世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引发学生联想的重要媒体。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针对这一特点,十分重视从“导读”向“导写”的延伸,引导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得到新的触发,成为作文的好材料。
比如学生从读《论雷峰塔的倒掉》到写《论岳坟四铁像的被偷》,从读《爱莲说》《荷塘月色》到写《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画小记》,从读《哥白尼》到写《科学必然战胜迷信》等,都是从卷中得到触发,引起联想,有感而作。
这使学生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有了“下锅之米”。
还提高了分析综合的能力,可谓一举而多得。
大凡学业优异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比如,江苏省1991年高考文科状元、无锡一中女学生朱晨,是一位勤奋刻苦、全面发展的学生,曾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一等奖,在各地报刊发表散文十多篇,她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绝,就是善于阅读。
她说:“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我都很熟悉,有些课文我能成段成段地背诵。
虽然还不是每篇课文都‘烂熟于胸’,但课文的构思方法、语言特色或者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美好意境,我都十分清楚。
逢到写作时,马上会联想到学过的同类课文,这些名篇的一招一式,开拓了我的写作思路。
”(《纵横书卷跌宕文章》)二是读无字之书时,由联想而得到的“触发”。
社会生活非常广阔,作文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说有字之书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流”;那么,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应是使学生得到触发的“源”。
福建省福州三中特级教师王立根在作文教学中就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触发,通过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打开写作思路。
比如,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绰号”加以比较,一是与人为善的,如“数学迷”、“小百科”、“智多星”等,一是嘲笑别人生理缺陷的绰号,在比较中分清什么是文明行为,什么是不文明行为,从而引出一番道理,再动笔写《“绰号”小议》,就有话可说。
又如,引导学生从高楼想到地基,由地基想到钢筋、水泥、石头、砂子……进而联想到自己要做一块合格的石子,在托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事业中建功立业,再动笔写《石子的联想》,学生有感而发。
这些指导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二、在想象中“融铸”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再现或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包括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等。
再造想象是在感知语言、绘画、旋律等载体时显现具体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对新形象进行重新组合、融铸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前者如用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九○年,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一对孪生小姑娘作肖像描写;九一年,要求考生根据黑板报上画的圆,进行想象;九二年,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清理碎玻璃的事件经过,突出人物的心理;三则都是想象作文。
创造想象则要引导学生对原有意象进行“融铸”,把平时生活的积累化为新的画面。
比如:假设情境式的作文训练题:《写字台上的红玫瑰》:“早晨,张老师一跨进办公室,只见写字台上插着一束鲜红的玫瑰花,她将花儿贴着脸庞,情不自禁地问:“这是谁送来的花?”请续写下去;幻想式训练题:《太空旅行记》;推测式的训练题:《第八代电脑》;假想式的训练题:《三十年后全班聚会》;课文延伸式的训练题:《今日的水生和宏儿》等,都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积累”,获得新材料的有效方式。
上海市控江中学学生胡睦曾于1992年参加“国际少年通讯写作比赛”,题目是《跟随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一名海员给一个20世纪儿童的信》,获得国内奖第一名。
他说,这篇作文“完全要靠想象”,我家里有一本连环画《航海历险记》,画的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经过,以及哥伦布的一生。
我依靠这本小书,想象出一个同我一样大的,他跟随哥伦布一道航海,最后因为哥伦布遭到别人误解,他想不通,写了一封信给我。
……我想象,那位海员要我作为一个500年后的历史见证人,来裁决一下勇敢与误解的胜负问题。
如果我裁决不了,就把信转给再过500年后的一个孩子。
这样,我这些材料同通讯比赛的“ 通讯”又有了联系。
凭着我自己的独特想象,我写成这封信,结果被评为国内奖第一名。
”(《我的诀巧:独特》)联想和想象本身并不会“生产”材料,然而能令人们发掘出淹没在记忆库中的材料,能将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使人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变“思维空白”为茅塞顿开,身在宝山能识宝,找到自己作文材料的“面包”、“盐”、“宝贝”。
作文思路与收敛思维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内容。
有什么可说了,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
’”(《文心》)但有的学生,在有了材料之后,脑子里仿佛还是一团乱麻,不知怎样去组织。
针对这一思维障碍,要十分重视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
所谓收敛思维就是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将思维收束到这个中心,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就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将不同方向的材料、不同角度的思考,经过分析、筛选,集中到中心点,围绕中心形成清晰的思路和结构。
一、抽出丝头有的学生下笔前想的很多,似乎有话可说,而动笔时又往往感到不知从何下手,似乎面对一团乱丝。
究其原因,就是朱光潜先生说的“思想不清楚。
”他说:“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作文运思有如抽丝”,要“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
(《作文与运思》)比如,围绕作文题《拔河的启示》学生产生了多角度的思考,比如:①齐心才能协力;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③两强相遇勇者胜;④精神鼓舞力量大;⑤勇为本,智为魂;⑥一鼓作气;⑦指挥的艺术等,究竟选取何者作为自己作文的立意呢?一定要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抽出丝头,作为全文的主旨,并围绕“丝头”安排文章的布局、材料,使丝头象聚光镜照射的焦点一样,燃烧起来,发出亮光。
二、理清思路思路是文章的线索。
秦牧说:“思想象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
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 (《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常见有些青年同志写的文章,意思不能说不好,有的并且很好,词句方面有点小毛小病,总还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