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2003年度教育质量年度分析报告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支撑点,无论是现代工业还是农业以及服务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和高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校是以通信、信息专业为优势和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在当今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更应担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通信、信息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历史重任。

我校一直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全校广大师生经受了2003年夏天“非典”的严峻考验,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学改革、教学评估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积极开展专业建设2003年我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有28个。

近几年我校本科专业外延发展很快,适应了扩招的需要,同时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多科性”明显加强。

我校根据教育部2001年5号文《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精神,在专业建设中提出了如下思路: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各专业的师资、课程、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基本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加入WTO和科技发展新形势需要,改造提升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类传统专业;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发展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强化电子信息类优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把我校优势和特色专业建成一流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理工融合”教育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推动专业布局调整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

因此,经过对社会需求的广泛调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我校在2003年申报了4个新专业: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工程、会计学、物流工程。

专业建设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采取措施建设好学科专业学术队伍;二是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按照“校院两级管理、院为基础”的原则,学院今后要制订专业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每年应在经费预算中把当年学校新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确保新建专业的质量及其健康发展。

专业建设还要强调学科基础,要依托我校优势学科办专业。

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校于2003年修订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基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我校总体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院级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在总结我校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及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北京邮电大学2003年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学校组织对原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

2003培养计划的修订,在1999年制订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强调了修订培养计划要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质量至上”,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体现专业建设改革趋势;贯彻“理工融合”、“文理渗透”的教育理念,体现北京邮电大学“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课程要安排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了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兼顾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3年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后,各专业培养计划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2003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总体设计合理,培养计划中课内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为6:3:1;理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7.5:2.5;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7:3,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2学分,课外培养16学分,课内、课外培养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此外,我校多年来坚持通过开展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近三年取得辅修专业证书的学生有91人,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

今后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加大辅修力度。

我校自2000年开始实行10%的转专业制度。

迄今为止,有177个学生实现了入学后改变专业的愿望。

我校2000级进行了个性化专业的试点,从46名报名学生中选拔出5名学生进行培养,其中3名学生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理工融合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专家鉴定北京邮电大学承担的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理工融合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于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研究,任晓敏副校长任项目负责人。

该项目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

2003年9月下旬——10月中旬,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主持下,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清华大学袁德宁教授担任鉴定专家组组长。

鉴定专家经过认真审议,认为该项目的选题有时代意义;理论研究系统、全面、深入,对“理工互动与融合”理念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与阐述,是国内高校关于“理工结合”问题理论上研究阐述得最为系统、深入的课题之一,在国内高教界关于“理工结合”、“理工交叉”的一般观念基础上,有创新的进展;进行了大面积的实践试点,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效果,学生受益面大;项目组管理严谨,富有成效。

(1)理论研究成果本项目率先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理工融合”的教育理念,体系严谨,富有特色。

理念 1:理工融合,势在必行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格局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现象比较普遍,这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理科学生知行脱节,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工科学生后劲不足,痛感“书到用时方恨少”。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融通汇流的趋势日益彰显。

调整我国现有的理工科教育格局,促进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以建立一种新的理工科教育模式,是我们在21世纪初必须取得突破的一项重大使命。

理念 2 :理工融合,贵在求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理工科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多样化的原则,实施“理工融合”所循主要途径为:1)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先决条件实施理工融合的先决条件在于理工同校。

所谓理工同校,就是要在尽可能多的高校中实现理工并举,使之既拥有相当强的理科专业,又拥有相当强的工科专业,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有机互动、相得益彰。

2)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主体模式这是针对现有专业实现理工融合的主体模式。

“工借理势”是指工科专业应通过强化科学基础教育来使受教育者获取一种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身受益的理论功底、科学素养和发展后劲;“理势工发”是指理科专业应借助强化工程背景教育来培养受教育者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学风,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理学优势能够在工程意识的引导和促进下得以充分发挥。

3)理工交叉,亦理亦工——前瞻之举这是针对现有专业目录中既可授予理学又可授予工学学位专业实施“理工融合”的前瞻之举。

在某些领域,理学和工学之间的界限正在趋于模糊,将这样一些理、工科专业根据其内在的联系整合起来,构建出若干亦理亦工、理工交叉的新专业,无疑是一种前瞻性的选择。

4)交融互动,不拘一格——开放体系理工融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拘一格,进行多种尝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譬如采取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也是理工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理念 3 :理工融合,重在神兼知识是“貌”,方法为“神”,“理工融合”不仅是知识的融合,在其本质上是科学方法与工程方法的融合,是科学精神与工程素养的融合,我们将后者称之为“神兼”,这是“理工融合”的实质和关键。

(2)改革实践成果1)构建理工互动的学科架构按照理工融合的教育理念,我们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营造了良好的育人“学科生态”环境,为北邮从一所单科性重点高校向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全国重点大学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尝试理工融合的多种模式在构筑理工互动的学科架构基础上,分别按照“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等模式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制订试点专业培养计划并逐步付诸实施,试点专业占北邮本科专业数的近四分之一,学生受益面大。

3)实施理工兼备的方法论教育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方法论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探索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理工融合”教育理念,改革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基础与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

理工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代表了21世纪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使这一理念不断得以深化,使这一模式不断得以完善,藉此提高北邮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继续进行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邮电大学在2001年率先从2000级学生中选拔少数个性鲜明、成绩优秀的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制订培养计划,进行全新的“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实践工作。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个性化专业改革试点已初见成效。

参加试点改革的5位同学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对个性化专业的认识、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基本理念以及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试点过程中的专业设计、培养计划的制定、导师的指导、教学方式以及开展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所需要的支持环境等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在修满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并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后,经审核合格,即可毕业,并授予相应的学位。

个人培养计划(Individual Program)在国外已有先例,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均有尝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在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文理学院以及教育学院等三个学院开展了个性化专业(Individual Major)的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