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理论特点姓名:石敏专业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11级学号:128619030129【摘要】墨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一度成为显学,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孟子也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以此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在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信从,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墨家思想逐渐衰落,秦汉以后便很少被提及。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衰亡都是有原因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简析其理论、简谈其衰因,并提出其在当下社会的可鉴之处。

【关键词】墨家渊源理论特点兴衰原因时代价值【正文】一、墨家思想的渊源。

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上提的很少,所以这部分查阅了文献。

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有说源于夏禹的,有说源于尧舜的,还有源于殷商、易、儒家、道家等等之说。

我觉得其中的夏禹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淮南子•要略》介绍墨子的身世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可见,墨子一开始是学儒术的,但因思想观点不同,后学夏政,成为墨家创始人。

但是,和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相比较,墨家思想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墨子的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其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用,这与其他已成学说是不同的。

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之道,习孔子之术,受夏商周文化及鲁宋齐等文化的熏陶,博采众家之长,最终以社会底层小生产者的实践,以独创性的精神,创造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是当前墨学研究者的共识。

关于墨家真实的思想渊源,我觉得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墨家主要理论及其特点。

(一)总体评述面对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动荡的事实,每个思想家都积极探索救世良方。

墨子和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民的角度提出治世之策,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本是民与民之间不相爱。

以此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各司其职,节葬节用,不发动不义的兼并战争,其政治理想就能实现,所以说他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用。

与儒法等学派相比较,墨家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以当时之事为出发点,对一些他认为不合理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墨家思想实际上以实用为原则,在理论上建树不是太大。

(二)具体分析1、兼爱墨子的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此为出发点,他还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主张。

墨子把战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说:“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也。

”既然不相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那么解决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就是兼相爱。

墨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执弱、众劫寡的乱世,他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就在于人们“不相爱”,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兼爱”思想内涵之一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的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强调爱人超越血缘(宗法制),超越阶级阶层,主张一切人皆应兼相爱;内涵之二是在道德范畴中要对等互助互利,即墨子所云的“兼相爱,交相利”。

在理论上,墨子的兼爱比儒家的兼爱高尚得多。

总之,墨家兼爱就是要打破家族本位,打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贫富、贵贱的地位,代之以新的彼此平等的地位。

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它立足于小生产者的道德基础上,更多地表现出人民性、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墨子的兼爱没有真实的社会基础,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墨子的兼爱反映了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理想愿望,但是人人相爱的情形即便是现在也不能实现。

2、尚贤主张尚贤是墨子的重要主张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选举贤能之士是许多思想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墨子尤其主张尚贤使能。

当时各国的领导者都想把国家治理好,但是事实上没有几个国家能达到治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得不到贤士。

《墨子•尚贤上》说:“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可见,墨子认为不尚贤是国家失政的根本。

关于尚贤的原则,墨子认为,选用人才治理国家,应该不看他的出身,不论贵贱。

如果有才能,即便是身份卑微的人,也应被选用从政。

选贤选的是人之才而不是其他。

总之,墨子“尚贤”学说是从属于“兼爱”思想的。

尚贤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批评了儒家的“尊尊”制度,与前人相比,墨子尚贤思想更为系统化,也更具理论性,打破了旧的贵贱等级观念和传统的亲亲观念,这种主张显然是对世官世禄制度的否定,反映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强烈的参政愿望及其主体意识的萌生,具有鲜明的阶级特色,显示出深邃的思想文化蕴涵。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当时墨学平民意识的集中体现,道出了平民要求参政的呼声,是有进步意义的。

战国时期,尽管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已经动摇,但是,任人唯亲仍然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墨子的尚贤主张对于否定旧的世卿世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墨子的尚贤主张也有局限性。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尚贤使能是必要的,但是,要做到唯才是举必须有制度方面的保障,没有制度一切皆是空谈。

只是幻想王公大人能够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在宗法关系盘根错节的古代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

再次,墨子未提及贤能的标准。

墨子反复强调尚贤的重要性,但对贤能标准只字未提,人们连什么是贤能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尚贤呢?3、尚同主张尚同是墨子的又一政治主张。

墨子认为,战国时期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思想不统一,解决思想不统一的方法就是尚同。

墨子的真理观是相对的,他认为没有客观的真理。

一人则一议,十人则十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都有自己的真理。

由于没有共同的是非标准,最终只能借助专制权力确定是非。

强权就是真理,专制君主的言行就是善恶是非的标准,任何人在君主面前,都不得保留自己的意见。

若墨子的这一主张付诸于实践,只会导致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

“尚同”的思想,在当时诸侯割据、纷争,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阶段,对于统一大局、结束分裂、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封建政权、发展生产,有着积极的合理因素,在社会普遍混乱的当时,强调君主中央集权不失为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主张,反映了广人劳动人民争得社会地位,渴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

而“尚同”说客观上确有否定个人主体性,要天下皆同于君主的倾向,容易导致君主专制。

但不能说墨子的尚同学说是专制主义的,只是其主张被后来法家的节取改造,融入其中央集权主义的主张之中,形成了一整套中央集权主义的理论。

4、非攻主张墨子从“兼爱”的理论出发,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墨子反对战争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不义战争的目的是亏人而自利,与偷窃无异;第二,战争中必会死人,杀一人为一重不利,杀十人为十重不义,战争中成千上万地杀人,也就成了最大的不义。

第三,战争将影响民众的生活,妨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墨子说,无论在什么时候发动战争,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将受到影响。

《墨子•非攻中》说:“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饿而死者不可胜数。

”凡是以战争作为掠夺财富的手段的国家,最终结果是得不偿失,“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

”总之,“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

“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下层人民,是人民的理论。

“非攻”还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

“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

从“兼爱”的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伦理风范,给后来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

5、节用主张墨家“兼爱”学说在经济上的反映可以用“节用”两字概括。

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用度的不足,消灭贫困。

他还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

关于节用的原则,墨家“节用”思想从“兼爱”与“兴天下之利”出发,认为一切衣食住行,只求满足服务于物质生产和满足人民生存需要即可,其它一切便属铺张浪费,都可以取缔。

总之,在改善平民生活处境上,兼爱的学说派生出节用。

墨家代表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其宗旨在于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节用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的,依准兼爱的整体性原则,对王公大人所作的语重心长的说教。

因为节用客观上可以使财物翻倍,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节约劳动力。

节用的实行,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墨子从人类必须依靠劳动生产才能生存的观点出发,把生产状况的好坏、物质财富的丰富提高到了内政、外交、军事等取得成功的基础的地位,这一点亦为前此所无,具有保护劳动力、改革政治、发展生产的进步意义。

但是,墨子过分夸大了节用的作用。

从经济的角度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经济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根本环节,墨子置生产于不顾而过分强调借用,显然本末倒置。

另外,过分强调节用,会抑制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抑制生产发展。

三、墨学衰微的原因根于墨家“兼爱”的空想性。

从墨家思想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上看,墨家“兼爱”的空想性是墨学衰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前面已经说过,墨家“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学说,完全可以表述为兼爱的学说,墨子通过对原始文化与阶级社会中礼治文化的比较,从原始文化中汲取了“兼相爱,交相利,”即博爱互助的精神,兼爱就是要打破家族本位,代之以社会本位;打破人与人之间原有的贫富、贵贱的地位,代之以新的彼此平等的地位。

为未来的社会提出一个符合人类理性精神的政治设想。

墨家这种“爱无差等”的“兼爱”思想是意图冲破血缘宗法制的。

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中下层劳动者的朴素愿望,但要在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国策来普遍推行,则是不能实现的空想。

墨子兼爱理想的空想性从表面上看是为当时的封建宗法制不容,从根本上说,兼爱理想曲高和寡,不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即便是现在,我觉得“兼爱”也只能存在于理论上。

既然其理论不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它的衰微是一种必然。

四、墨家思想对当下社会的可鉴之处毋庸置疑,任何一种古代的优秀思想都是可鉴的,尽管其产生的年代与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相距甚远。

对待历史思想的正确方法应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它,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有碍于社会发展的加以摒弃,对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加以借鉴,古为今用方是明智之举。

(一)“兼爱”思想尽管墨子的“兼爱”具有空想性,但它也不是百无一是。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人人相爱的局面现在不能实现,但我们可以促使其实现,要知道历史上的重大变革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坐等是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