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家庭作业问卷调查报告一、作业现状的解剖:就当前的作业现状而言,关注作业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有很多,而关注学生需要以体现作业的价值却很少。
为此,经过调查、实践与反思,本着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
对现有的作业进入了深层次的反思,觉得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以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基础,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多渠道,着眼于课程发展的新趋势,设计活动化的课外作业,因此对学生和家长就作业的看法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1、有51.8%的学生回答“老师不是根据我们的不同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来安排数学家庭作业”。
2、有80.4%的学生回答“数学家庭作业的形式中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操作作业”。
3、有32.3%的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没有与人合作的经历。
4、应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从上述调查问卷中不难看出,学生、家长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表现在:1、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
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
而在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面前,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并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从而使作业成为了一种呆板的机械训练。
2、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越来越高,对孩子机械的背诵口诀,做大量的口算作业等等这样原本常规的作业,大多持的是反对票。
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中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潜能的发展。
3、教师在作业中迷茫,自己布置大量的作业也是为了强化教学效果,但学生怎么反而不接受呢?到底怎样的作业是适合他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认可,主动的完成作业,又能达到巩固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呢?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
也谈不上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作业型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又一个舞台。
二、家庭作业的设计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学生自己认可的家庭作业,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
(一)设计作业要注意:1、多样性。
作业在设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3、激励性。
作业的过程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4、合作性。
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作业,激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情感,引领学生互动学习。
而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5、人文性。
要使学生感到作业是自己的需要,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作业。
(二)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家庭作业的布置,不能毫无选择地照搬课本的课后练习,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改变、创造性地使用。
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学情,让所有的学生能在做作业中体验“自己能行”;要区分对,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1、趣味性作业。
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乐做。
传统家庭作业过多,机械、单调、重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家长不满意。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设计家庭作业,一定要摆脱那种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
作业设计时,我们在新鲜、有趣、轻松的练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把训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2、操作性作业。
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提升思考,获得发展。
操作性作业,我认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原理等。
如测量一下你睡的床约几米、你的身高和家里人的身高并把他制成表格等相对应的家庭作业。
二是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到生活中就含有很多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分析生活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与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因此,家庭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设计操作性的家庭作业,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类家庭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家庭作业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实了生活,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3、自主性作业。
自选、自编、自批家庭作业。
传统的家庭作业,都是老师布置,学生做。
长期的家庭作业模式,养成了学生等待家庭作业的习惯。
怎样做,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家庭作业的主人。
如,让学生自选家庭作业、自编家庭作业、自批家庭作业。
自选家庭作业,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课本上的练习作为家庭作业;自编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根据某节课的内容为全班同学设计试题,并写出答案作为家庭作业;自批家庭作业,就是把某一次的家庭作业与同学交流,让同学当一次小老师批改,学生成了家庭作业的主人。
4、开放性作业。
开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创造性。
开放性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综合性、探究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在开放式的家庭作业练习中创新。
一题多法,一题多解。
2、在阅读中创新。
布置一些阅读家庭作业,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充实头脑,从中得到启发,进行联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把“兴趣”、“操作”、“自主”“开放”设计在家庭作业中,有效释放学生的创造性能量,促进学生在心理上认可家庭作业,使家庭作业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从而实现家庭作业的实效性、高效性学生作业情况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对于作业的认识,他们的意愿和思考。
为此,特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调查。
二、调查过程1、调查对象:对各个不同年级的16个班进行调查。
二年级2个班,三年级2个班、四年级4个班、五年级5个班、六年级2个班。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三、调查分析1、你最喜欢的数学作业是什么形式?(多选)书面作业:44.6%口头作业:22.8%实践活动:42.4%其他:7.5%(口算、数学游戏、看课外资料)从这一情况分析,学生已经适应了书面作业的形式,对于口头作业,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是很向往,但是认为这样的操作性有点麻烦。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他们去调查、去动手、去整理等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取得各自不同的收获,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2、在放暑假时,你最喜欢老师布置什么数学作业?(多选)老师发下来的暑假作业本:54.8%数学日记:11.7%社会实践:41.2%其他:7.7% (实验、口算、无作业)从这里看,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了用暑假作业来陪伴自己的学习。
但同样也有一大部分的同学选择能够在暑假的时间里,调查访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同样也有一小部分的同学表达了能够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度过。
3、当你看见老师在你的作业本上“加星”时,你的心情如何?非常开心:59.3%有点触动:32.9%无所谓:7.8%从这一数据分析:92%以上的学生还是对表扬有感触的,都希望得到表扬,同时通过表扬的激励,触动他们更好地学习。
但同时59.3%的人是非常开心的这一情况离平常老师认为学生爱表扬的现象似乎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样,7.8%的人对于表扬十分的冷漠,表扬在他们的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大。
我分析,学生不是对表扬不感兴趣,而是“加星”这种表扬的形式学生已经十分习惯了,触动不是很明显。
4、平时,老师对你们完成作业的态度要求严格吗?严格:63.8%一般:35.3%做不做无所谓:0.8%这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老师作业布置的要求程度反馈,同时也可以反馈和调整老师的教学情况。
从数据中表明:老师对于学生的作业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也是要求绝大部分的学生能按时地完成作业。
但是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有待于考虑。
四、调查结论从这些调查中反映出:1、学生最喜爱的作业形式是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
从这两中作业形式分析,学生是想通过书面形式的作业来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喜欢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自己多动手动脑,进而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2、学生是比较喜欢表扬的。
虽然他们对待表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否认,表扬在不同的层次上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态度有良性的刺激。
3、老师对于学生的作业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进而也促进了学生自觉完成作业。
五|、对教学的几点启示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学启示:1、改进作业的单一方式。
可以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网络作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个人作业、小组作业甚至是全班作业相结合等等,完成方式的自由,事实上程度上会“解放”学生的思维,考察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从而也进一步促进老师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全面评价。
2、作业布置要有互动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作业。
生活处处有数学。
在完成书面作业的同时,让学生去多多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的方法和技能。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作业表扬方式多样学生对于“加星”、等级这些平常已经习以为常的评价形式失去了一定的兴趣。
教师应该在评价的方式上有所创新,并能在一个阶段的时间内对于这些表扬进行总结和回顾,给予一定的肯定。
让表扬的形式能发挥它的持久性,让学生为了这些表扬肯定而不断努力,不断提高。
4、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同行者老师的责任不是一味地监督学生完成作业,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可以让学生试着选择自己的作业,试着评改作业,试着自己编作业等等。
让作业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完成作业不再是为了老师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