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精品课件)
海德格尔 庄严伟大的破晓
3、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改革开放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觉和思维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 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 之间的差别小很多,他 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 成的。”
李时珍《本草纲目》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亲口尝一尝。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政治统治
需要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管理民众
认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政治学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思考: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感性经验、外 部世界、书本还是实践?
柏拉图的“回忆说”
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 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 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 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 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 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 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 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 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 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 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 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 、美的人等具体的荚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 全的美的理念。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 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 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 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 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 来。
看规律是否可被实践结 果复制出来,看是否实践结 果大量重复出现,看是否在 实践结果中遇到反例。
克隆技术与克隆试验
延伸理解:“作品”与“人品”的关系 “人品”作为“作品”的表现即言行一致
苏格拉底
斯宾诺莎
张载
“人品”对“作品”的偏离或矛盾
孔子
子见南子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叔本华
老妇死,重负释 一个哲学家不该 用知识来做买卖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路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漫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
漫 其
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修 远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
兮 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一,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第二,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第三,通过反馈调节实践活动。
飞机模型
飞机制造
飞机升空
失事改进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的
需要 可能
产生
正误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 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实践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关键词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矛盾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活动 实 主体: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践 的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结 构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方法
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认识论
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基 础和本质
本质论
认识的 运动过程
真理与 价值
过程论
目的论
本章的逻辑结构
认识与实 践的统一
方法论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 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 科学文化创造实践
价值创造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
客体
介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
客
(中介)
体
体
审美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哲学方法
工 具
方
法
数学方法
系
系
逻辑方法
统
统
其他方法
第三,客体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对象性和社会制约性,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三种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第四,目的
目的是主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价值,具有客观 性和主体性,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子系统
实 自然界 践 人类社会 领 域 人的思维
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主体
主体是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
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三方面的特征,包括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这是什么?
上图:关于主体认知模式的思考
不同人的不同解答体现了认识主体的差异性
第二,中介
中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媒 介,标志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能力与发展水平, 制约着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方式,包括工具系统 和操作工具的方法系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 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 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 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 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 力,但自身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 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蜡块说的意 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