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本书阅读实践课例
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在阅读中学习”,从而成长为自觉、独立、热诚、快乐的终身阅读者。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是整本书阅读始终遵从的原则。
“自读”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如何让学生的“自读”行为变得更主动?实践证明,“激趣导入”,规划设计全班的“共读时段”是较为合理的策略。
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巧拟谜题;故设悬念;展示本书的影响力;借助与本书相关的影视作品引起学生关注;引导学生读序阅跋,了解概貌;带领学生浏览目录,提取要点。
共读《水浒传》,我通过“猜图”“猜人物”“猜情节”的方式设趣导入。
导读《水浒传》,多个译本的趣闻成为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学生讨论不同译本的特点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渴望。
兴趣的维持需要合理的计划支持。
我用制定阅读计划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常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透视一本书”,感知全书概貌,分解长难作品的阅读任务。
初探:整体感知、分享初感
引导学生“透视一本书”并制定读书计划后,如何评估学生初读的推进情况?与“自读”相匹配,我采用设计“阶段任务”的策略实现阅读过程的“督导”。
“初探”环节就是通过组织“初期班级读书会”来交流“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维持阅读热情。
“阶段任务”即基于整本书章节内容设计的言语实践活动。
比如,阅读《草房子》第二章《纸月》时,我拟定的阶段任务是:“请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纸月写一则自传。
”此任务借读写转换训练学生梳理人物命运、概括情节变化的能力。
在《呼兰河传》的第三、四章的阅读中,我拟定的“阶段任务”是:“请你将感兴趣的选段改写成小诗,并尝试配乐朗诵。
”此任务将抽象概括转化为形象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小说语言的诗化魅力。
“阶段任务”可根据书册章节特点灵活设计,拟小标题、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书签制作、据文绘画、情节补白、微电影创作、串词撰写等都是可采用的形式。
学生完成阶段任务后,教师既可以采用“诵诗文”“述情节”“讲故事”“演短剧”“说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初感受;也可以采用朴素安静的“交流阅读批注”的形式有效推进阅读。
深读:思维碰撞、专题探究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质疑,不同的发现。
如何提升学生初读原作的认识?如何以课堂为对话平台组织有效有序有质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不同书籍设计不同的“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在初读基础上深读深思,读出每本书的精华。
深读引领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推荐阅读名家解读文献,丰富学生认知,形成独特思考。
学生在阅读书册时,教师可将名家解读文献遴选后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的认知碰撞名家感悟,产生认知冲突。
在这样的阅读中,原本浅显的认识会不断深化,不同人不同角度的理解激发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在阅读《曼德拉传》时,可将《英雄的完成:踏上回家的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读“漫漫自由路”和“与自己对话”》《多面曼德拉:平民总统有血有肉》《成事在人:曼德拉与世界杯传奇》《九旬曼德拉长寿之道》《纳尔逊·曼德拉:心常宽,身常动,获长寿》《曼德拉的幽默》《曼德拉的传奇婚恋》《权力使女英雄走上腐化路》《曼德拉未了的心事》等文章推荐给学生。
学生阅读选文时,关注重点是比较这些素材与《曼德拉传》解读视角的异同。
不同的视角代表不同的立场,学生研读多人观点,会在丰富认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
全班可围绕专题展开讨论或辩论。
本专题推荐讨论和辩论角度涉及:“为何全世界都在纪念曼德拉?”“对南非发展而言,黑人解放运动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圣雄甘地等的比较”等。
学生整合和重构了先前积累的感性材料,形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完成小论文“曼德拉带给世界的启示”。
2.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读出书籍的精华。
初读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不少极富价值的疑问,教师可将这些疑惑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读全书。
学生初读阶段读不出的,恰恰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提升点。
在阅读《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时,多数学生在初读阶段感受的是“母爱丰富性、复杂性”;当教师把一位同学的疑惑抛给大家时,就引发了新一轮的深读:“为什么龙应台写自己孩子故事的书要用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做序言?”这个真实
的问题引发我们聚焦序言《蝴蝶结》,细读之后,学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蝴蝶结》中作者联想的“回教徒”一段特别突兀,这“哪儿跟哪儿”啊?对于王爱莲大段的回忆更离谱了,这是不是详略失当、文不对题?序言题目为什么叫《蝴蝶结》……
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再读全书,学生认识到,作者呼唤我们关注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呵护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孩子,我们应尊重生命,不能践踏生命的价值”。
有了这一重理解,作者为什么称孩子的出生是“石破天惊的创世纪”,为什么把其中一篇定名为《他的名字叫做人》等问题迎刃而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形成了新的认识:《孩子,你慢慢来》一书的精华在于这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深刻文化思考的母亲写出了自己在呵护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己,重新成长的欣喜与感悟。
她是有心的母亲,把安安、飞飞一路走来的故事深情记录;她又是悲天悯人的大家,用“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作为全书的序言,唤起我们对“人”的凝思。
本书题目是“孩子,你慢慢来”,生活需要慢时光,教育更是慢的艺术。
慢下来,才有可能凝视孩子生活细节,才有时间静心思索孩子的变化,“慢慢来”是对生命的尊重、礼赞,是该被强化的“生命成长意识”。
3.教师抛出问题,借助自身的阅读经验,提升学生的认识。
如果说班级教学的优势在于营造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教师作为更为成熟的阅读者,可以借助自己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海鸥乔纳森》读书会上,我认真比对“外研社”与“南海出版公司”的不同译本,在对于第二章26段、29段、54段的几句话的译文有不同。
这几句的原文是:“Heaven is being perfect.”“It’s kind of fun. ”“Keep working on love.”不同译法表明译者对于“完美”“乐趣”“爱”等涵义的不同理解,这正触及本书的精华。
教师组织学生辨析译文,意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阅读:从具象上升到抽象,对“灵魂完美”等命题深入思考。
共议: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深读”“共议”是两个紧密结合的过程:“深读”,是教师提供资源,指出方向,学生开展静悄悄的阅读,用阅读笔记中记录自己的思考;“共议”,是就“深读”阶段研读的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
这是阅读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借助“班级读书会”设计思维层次清晰的交流活动,回顾、梳理、提升学
生精读原作后的认识,借助深度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新的阅读体验,梳理新的阅读经验。
这不同于初读阶段分章节的交流分享,我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召开“后期班级读书会”,引导学生咀嚼书的精华。
在《海鸥乔纳森》班级读书会中,我借助彩色“罗盘式”人物谱系图梳理全书的人物关系,并通过不同译本之间关键句的不同译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全书主旨。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班级读书会上,我通过组织学生互评不同小组绘制的“梵高人生地图”及“梵高·印象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走近这位“因善良而痛苦的天使,因绘画而享乐的天才”,在分享过程中提示学生阅读传记的方法:关注传主的生活章节、关键事件、重要他人、压力难题、生活主题、人生信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