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教案
第二节水的密度(第一课时)
桥头初中余红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2.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3.学会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密度的概念;天平.量筒的使用
难点:完成比较完整的科学实验,初步学会记录数据.根据数据描绘图象,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 大烧杯、小烧杯、滴管、水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影片切题:自然界中到处充满了水,当湖面结冰时,为什么鱼儿还可以在水下自由地生活呢?原来啊,这跟水的密度有关。

(二)新课
教师:从前,有个秀才往一个水桶里倒了点水,他拎了拎;再倒点水,再拎一拎;再倒点水,再拎一拎;他发现一个规律,大家说他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倒得越多,他拎起来越重。

教师:很好!那么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1:体积
学生2:质量
教师:好!那么水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那用什么仪器来测量水的质量呢?
学生:天平
教师:天平的使用还记得吗?
师生共同回忆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游码归零,调节天平平衡;(3)左物右砝进行称量;(4)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

(媒体辅助)
教师:很好!那么水能直接放在左盘称量吗?
学生:不能!应该放在烧杯里
教师:好,水的质量的测量已经没问题了,那么水的体积用什么仪器测量呢?
个别学生:量筒
教师:对。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桌面上的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量筒使用的操作要点(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取用液体,倾倒致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和正确的读数方式(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并且黑板板书以示强调。

同时媒体展示: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结果的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来定量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了
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烧杯质量
2、用量筒先后量取不同体积的水
3、先后将量筒中不同体积的水倒入烧杯,称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4、求出每次所取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
5、计算每次水的质量和水的体积之比,记录数据并填入表中
6. 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作出水的质量与体积关系
的图象.
7、实验完毕,整理仪器
8、数据分析:
(1)所取的水的体积由小到大,相应的水的质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每次测量的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很接近?_______比值大约等于 ____ _g/cm3。

(3)从以上实验活动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
第二节水的密度(第二课时)
(一) 引入
教师:上堂课大家都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水的质量与水的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在科学上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叫做水的密度。

(二) 新课(黑板板书强调以下内容):
1、水的密度: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之比叫做水的密度。

2、 4℃时纯水的密度:1 g/cm3= 1.0x103kg/m3。

(由学生换算这两种密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
3. 掌握正确的读法:”1克每立方厘米”,或”1千克每立方米”
4. 理解水的密度为1 g/cm3的含义:体积为1 cm3水的质量为1克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技能?)你还有什么疑问?(生生、师生互动)
(四)课堂作业:
1.说出水的密度是 1.0x103kg/m3 的含义。

2.从一桶水中取出一碗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还是一碗水的密度大。

(五)课外作业:
作业本中的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