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南宋与各个朝代对比

中国古典园林南宋与各个朝代对比


灵囿、灵台及灵沼,以沣河之西的森林、草丛和有利地 形为基础,稍加雕凿,具有粗犷、豪放、野趣之特色。 其中山水交融,高台雄起,鱼跃鸟飞,鹿鸣兔走,草帽 林密,追求以自然美为主,达到自然与人文相和谐,使 其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着奠基和开创的意义。
灵囿
南宋vs秦汉

• • •
秦汉: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南宋vs明清
明清: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 文人园林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 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某些私家园林和 皇家 园林定期向公众开放,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 • 叠石、置石均显示高超的技艺,理水也能缩 移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
圆 明 园
(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 (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 瘦西湖 (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园冶》,对造园 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
拙 政 园
长安城
南宋
• •

南宋--成熟时期 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画家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 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 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苏东坡这些描写西湖的名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们写园,也参加造园,这都直接促 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加上民间流行的许多传说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们一见倾心。
“一池三山”的布局初步形成。
特点:(利用自然) (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 狩猎游乐的内容 (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 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 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如秦始皇的阿 房宫、西汉时候的建章宫。 秦汉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具有开拓之 功。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山、水、 建筑三位一体景观要素的形成,园林情 趣多元化。 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与基调,催 生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绪,山水怡情成 为文人永远的向往。
南宋VS隋唐
隋唐(园林的全盛时期): 奠定于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皇家 气派已经形成。园林规模宏大,反映在 园林总体布局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 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 征。 (1)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 隋:西苑; 唐:长安城; 宋:艮岳将模写山水推向顶峰 白 居 易 庐 山 草 堂 (2)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 杭州西湖 (3)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 如: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南宋,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木构建筑那种相互之间的 恰当比例关系,并用预先制好的构件成品,采用安装的方法,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 就,形成了木构建筑的顶峰时期。 而在南宋不仅有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了专门造假山的“山匠”。这些 能“堆垛峰峦,构置涧壑,绝有天巧„„”的能工巧匠,为我国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发 展,都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他们才是园林的真正创造者。
建章宫

东 汉 白 马 寺 园

南宋VS魏晋南北朝
• • 魏晋南北朝(转折期):园林开始崇尚 自然,私家园林出现。 园林规模由小入大,由神异色彩转为 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 与写意相结合。

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 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 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 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 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 “自然山水园”。佛教自东汉传入,盛 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为国教, 寺庙园林开始兴起。
南宋中国古典园林与其它 朝代的比较
南宋VS殷商
殷商(起源):园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yòu]。 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 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如周文王“灵囿”,灵 囿包括灵台和灵沼。
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 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可以看出灵台事灵 囿中的主要高台建筑物,其功能观天象,察吉凶。 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环境功能鱼,灵囿 一片风光尽收眼底。同时还兼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 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多种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