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3.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4.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5.经济法主体,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6.工业企业法,是有关确立工业企业的法律地位,以及调整由工业企业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企业终止,是指企业因法律上、经济上的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原因导致企业经济实体的解散和法人资格的消失。
8.乡镇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9.乡镇企业法,保护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调整关于涉及乡镇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租赁经营,是指在不改变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的条件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授权单位为出租方,将企业有期限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规定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方式。
11.合伙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12.个人独资企业法,确认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地位,调整个人独资企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及亏损的企业。
14.股份有限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5.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16.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一个行使债权、破产参与权和决议权的机构。
17.固定资产投资法,是确认和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之间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18.固定资产投资协作关系,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在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19.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20.财政管理体制,指划分中央同地方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财政管理职权、财政收支范围等内容的法律制度。
21.预算关系,是指在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22.国有资产评估制度,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对资产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评定估算的一种制度。
2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照税法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4.贷款,是商业银行将货币在一定期限内借出,借以获得利息的业务。
25.票据:是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指定他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按票面所载文义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
26.政府指导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
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27.会计关系,是指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和会议机构、会议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28.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办理会计手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一种监督。
29.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对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国家资产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30.能源法,是调整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节约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1.环境保护法,调整在保护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有关确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
32.买卖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另一方,另一方受领标的物并支付价款的协议。
33.信贷合同,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将金钱出惜给借款人使用,在合同期满后由借款人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34.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力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35.诋毁商誉,经营者针对特定的同业竞争对象,故意捏造和歪曲事实,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散布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
36.采取欺骗性标志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经营者采用伪冒或仿冒的或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市场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37.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和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38.产品瑕疵担保责任,是指销售者应保证所销售的产品符合约定的质量。
39.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40.房地产法,是指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取得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实施房地产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1.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