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六讲《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大家晚上好,感谢学习道路上大家的一路相伴。
上次我们谈到的话题是《坚持,就是胜利》,里面用到了两个妈妈在学习道路上的收获和分享。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家庭幸福,孩子优秀,但在学习和改变自我的路上,每个家长的收获获会有一定的差异。
但不论进步快慢,收获大小,只要坚持走下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收获自己坚守的那份快乐和幸福。
在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家长会放弃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孩子都改变不了,干脆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之任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孩子真的是无法改变?我们对于孩子表现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吗?我们今天晚上的分享内容是《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从一个小故事开始今天的内容吧:一天晚上,她在机场候机。
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盒饼干和一本书。
她找到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起了书。
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旁的一个青年男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
她不想惹事,便视而不见。
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
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看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
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我不是这么好心,这么有教养的话,我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
”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
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
她接过那半块饼干,想道:“这个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我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听到登机通知,她长出了一口气。
她急忙把书塞进包里,拿起行李,直奔登机口,看都没看那个“贼”一眼。
上飞机坐好后,她又开始找那本没看完的书。
突然她愣在那里,她看见,自己的那盒饼干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现在要请求那个人原谅已经为时太晚了。
她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她自己才是那个傲慢无理、没有教养的“贼”。
曾几何时,我们在脑海中以为事情应该是某种样子的,而后来却发现,事实并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子?曾几何时,我们因为缺乏信任而凭借主观臆断来不公正地评价别人,结果往往远离了事实真相。
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别人进行评判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要先想到别人好的一面,而不要急于作出负面的判断。
我们日常生活中,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列举出孩子种种表现,但我们有没有遇到过孩子在家和在外面表现不一的情况呢?和很多朋友外出,在谈到孩子时,家长们往往会谈到自己孩子的种种不足,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但我们自己在看到那个孩子时,却会发现,孩子并不像他的父母所评价的那样。
在父母面前,在外人面前孩子表现会不一样;在家里面,在学校里面,孩子表现会不一样;在亲戚面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孩子表现也会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差异?有朋友在一起有说有话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家长面前就变得沉默不言?在亲戚面前表现文质彬彬、有礼有节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家长面前就变得蛮横不讲理了呢?首先肯定一点,孩子的这种表现差异很正常。
表现不同,其实是环境不同。
如果我们营造了相同的环境,孩子表现会出现稳定性的。
因为孩子表现差异性情况复杂,今天,我们就从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或者在其他时间自由交流。
有些孩子在家中言行大胆活泼,表现得十分自如,俨然像个小大人,似乎“能干”、“懂事”,然而一到外面,却非常胆怯、拘谨,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宁可自己独处一隅。
为什么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实质上是依赖性和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一般来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大多具有以下表现特征: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寡言,情感不太外露,不喜欢交际;喜欢单独的游戏、安静的游戏和没有竞争的游戏;眼神稳定、动作沉稳,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孩子家里家外表现不一样怎么办?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
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2、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
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
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3、增强体质孩子性格孤僻与体质弱密切联系。
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
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
所以,家长应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
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4、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
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5、注意评价和态度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
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
”“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6、增加孩子“参与”意识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
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
家长有必要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性格?有句格言:“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所以在教育方面,从人生观、做人、学习以及与人交往等方面去引导他,希望他成为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1、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古往今来,好习惯造就了多少人的丰功伟绩。
因此,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好的习惯,是家长的责任。
好的习惯从哪里来?家庭是第一位的。
因此我们家一是从生活习惯去培养他。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二是做人习惯,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
孩子懂礼貌、尊敬长辈,能够真诚地体味父母的一片爱心,从心底激起孝敬长辈的纯真亲情。
同样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环境等,亲戚朋友对我的孩子都肯定有加。
2、为孩子树立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理性地对待孩子的需求,积极的锻炼与合理的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物质保证,并使他从小学会自立,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在家里,尽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等,重点培养了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爱默生说“节俭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丽宴席”。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认识生活的真实情况,注重培养他的劳动能力,经常引导他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如在汶川大地震、云南旱灾以及玉树地震中,我们都十分支持他的捐款行动。
3、培养孩子成才先学会做人的思想从孩子的自信、诚信、乐观、谦虚、宽容、自律等方面去教育他,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肯定并鼓励他的一点点进步,让他在被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扬起自信的风帆,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下一个目标的实现。
诚信是孩子一生的资本。
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诚信培养诚信,并以生活中的事情为实例,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告诉他要有责任感,要言出必行。
乐观是幸福的源泉,保持乐观,就能享受幸福。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解决,如果不行,我们就给予他建议,尽量让他自己完成。
培养孩子谦虚的美德。
教育他要有包容心,宽以待人,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遇到的挫折,要勇于挑战困难,做任何事情都贵在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4、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对孩子从小就培养他做事要有计划有条理,时间要合理安排,告诉他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十分有益。
使他懂得了计划的重要性。
所以他上学以来,从不因为学习其他的爱好和特长而拖欠老师的作业,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
5、教育孩子要快乐学习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
我们对孩子喜欢探索、喜欢思考、喜欢提问、喜欢关注周围生活变化等特点,尽可能地养成孩子专注、记忆、观察、创新、勤奋等特点,使他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今天晚上的分享到此结束。
请相信一点,你目前看到的孩子的表现,不一定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打造和谐亲子关系,孩子会越来越优秀,家庭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