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专升本考试(中期选拔)大学语文习题答案

贵州省专升本考试(中期选拔)大学语文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习题答案(大学语文第三版整理了好久好久)思考与练习:《先秦诸子散文》1,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什么意思?答;和:和谐、协调。

同:单一、一律。

和而不同意谓既能和衷共济,又不强求一律,承认和容许个体独立、自由。

孔子赞美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主张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既要和衷共济,一心一德,又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见识。

孔子“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显示出深刻的哲理思想意义。

“和而不同”的哲理思想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扬光大中华儒家文化、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21 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2,理解孟子关于“民本”的论述及其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答: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执政为民,就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孟子的"制民之产"思想有利于我们关注民生,重民生者方可上下同心,获稳定发展;轻民生者必至上下离心,遭社会动乱,重视民生,民富是强国之本,民安是稳定之基,人民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才能安居乐业,和谐稳定.而且"薄其税敛"思想有利于我们体恤民力,关心民众疾苦,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孟子"谨庠序之教"的教育思想利于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同时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提高整个民族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孟子的"与民同乐" 思想利于实现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增强民族凝聚力;领导与民同乐的亲民形象,正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体现, 社会升平盛世的体3,你是否认同老子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的办法?为什么?答:不认同,这个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透露的是一种朦胧的、模糊的、萌芽的均等、均富、均衡的社会思想,在今天看来已不足为训了,均贫富也是不现实的,不符合市场规律,应该是主张合法致富光荣,懒惰而贫穷可耻使不足逐渐走向有余.《山水诗三首》“汉江临泛”1.本诗三、四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

时隐时现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请分析其妙处。

答;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末联引出山简之事有何作用?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

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此诗如何以画法入诗?谈谈你的体会。

答;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5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5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5浮、5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

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山中”1.简略说说末句中的“湿”字的妙用效果。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错觉,幻觉,浓翠的山色给人诗意的感觉。

2.你认为《山中》描绘的这幅画有何特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次句写山中红叶。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色深幽空蒙给人以翠色欲滴的幻觉,那幻觉不是来自雨的滋润而是绿的空明,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构建出了一幅优美的深山的图画,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景致, 3.结合本诗内容及所学的气象物候知识,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诗什么时节的山中景色?略做说明。

由"天寒红叶稀"和"空翠湿人衣"可以看出这是深秋的山中景色,在略寒的山路上,两旁的树叶都是稀稀落落红色,跌落的树叶一层层铺在山路上,空气中漂着微小的露水,渐渐沾湿了诗人的衣服...(鹿柴”1.“空山”二句是怎样表现“鹿柴”的幽静空寂的?首句正面揭示空山人迹罕至的静谧,诗人不见人影,却闻人语。

似乎以响破寂。

但是仔细回味,却是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静。

空谷人语,反衬空山之际,诗笔由画内景转为画外音,然内外浑然一体,诗意更进一步。

2.为什么说“返景”二句刻画出了黄昏山林的幽暗?试想余辉转瞬即逝,留下的仍是漫长无尽的幽深。

一抹余辉未曾改变深林青苔原有的色调,它的点缀反而更显其清冷幽暗。

3.诗人摄取景物的特点对诗画艺术有何借鉴意义?本诗来说,衬托手法,处处可见,角度多元。

前两句是以声衬静,用声响反衬山之空寂,后两句却是用以光衬幽。

可以说,诗歌除了第一句有一个空字外,后三句没有,但句句表现空,这样,不但有助于表现诗歌的主旨意蕴,而且提高了诗歌的艺术审美效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的看法。

这两句是诗人对诗人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5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实虽不是他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2.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

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

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

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

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

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

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

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

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

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

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

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

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

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

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

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

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

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

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

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3.此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语言奔放自然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将进酒》1.此诗写出的李白精神性格具有什么特点?放荡不羁与豪迈~情绪起伏,充满矛盾清高傲岸2.请分析李白诗中起伏跌宕的情感线索。

诗情跌宕起伏,起首两个排句,咏叹出宇宙无涯年命短暂的千古悲慨。

接着及时行乐的狂欢又由渴望用世的自我肯定锁接替,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诗情的高潮中,诗人反客为主,豪饮高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