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

三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

金华市上浮桥小学备课表 教师姓名 周梅英 年级及学科 三年级语文 执教时间 课 题 25、矛和盾的集合

目 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准备 1、生字卡片。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或反思 启发谈话 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交流讨论。

质疑提问 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交流讨论。

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⑴ 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 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学生写字。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学生准备。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反思: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金华市上浮桥小学备课表 教师姓名 周梅英 年级及学科 三年级语文 执教时间 课 题 25、矛和盾的集合

目 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准备 1、生字卡片。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或反思 复习问题 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回忆问题。 学生讨论 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 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

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金华市上浮桥小学备课表 教师姓名 周梅英 年级及学科 三年级语文 执教时间 课 题 26、科利亚的木匣

目 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或反思

分步揭题 1、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学生审题思考。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自读课文。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3、全班交流:⑴ 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⑵ 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默读、思考,做记号,与同座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字词 1、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2、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学习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思: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在屏幕上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完成随机性交互式操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金华市上浮桥小学备课表

教师姓名 周梅英 年级及学科 三年级语文 执教时间 课 题 26、科利亚的木匣 目 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或反思

复习字词 1、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认读生字词卡片。 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1、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3、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5、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思: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

金华市上浮桥小学备课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