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保-名词解释1

环保-名词解释1

1、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
2、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3、生态平衡(自然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

4、循环经济: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5、。

清洁生产:联合国定义:为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人类及环境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战略措施中国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6、国家财富::由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四部分组成。

7、ODP:臭氧损耗潜势:为了评估各种臭氧层损耗物质对全球臭氧破坏的相对能力所采用的参数
GWP
8、物种灭绝:一个物种在整个地球上丢失。

不可以恢复。

物种消失:一个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丢失,但在个别分布区有存活。

9、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赤字,期待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值。

生态盈余: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10、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11、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1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3、酸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组分通过降水等方式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组成分在气流的作用下,或者通过重力沉降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
14、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空气组成成分和下垫面改变等原因,导致太阳段半波反射,反射率、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等均不同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即随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有城市内向外逐渐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

15、城市冠层:直接受到下垫面建筑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内部流场结构被该变的地面至建筑屋顶层的大气层。

表现为内部分文特征复杂,湍流运动紊乱,风速降低
16、生态衍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17、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是自然资源的三大基本属性。

18、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
位。

1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厚道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生态承载力: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可以持续使用的最大资源数量与排放的废物数量。

21、水的社会循环:人来生活和生产从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在利用以后产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又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去的循环过程。

22 、水环境污染:指排入天然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谁踢得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3 、生态足迹:指能够持续发展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更进一步讲师指要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地区,国家或是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消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24 、热污染:废水排放引起水体的温度升高,成为热污染。

25、国家财富:由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四部分组成。

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突出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尤其强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弱可持续性的思想,也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解为国家财富总量的非负增长。

26、真实储蓄率:真实储蓄表示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创造的可以被真正用于未来发展的资本价值。

真实储蓄=GDP-资源环境与生态破坏损失-人造资本的折旧-个人与公共的消费支出。

真实储蓄率是真实储蓄占GDP的百分比。

动态表达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