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考试及研究生考试题库

细胞生物学考试及研究生考试题库

一、细胞生物学题库1、组织培养:使离体细胞在实验室人工模拟机体内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的一项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

2、膜相结构:指真核细胞中以生物为基础的所有结构,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内的所有膜性细胞器。

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核膜等。

3、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克隆分泌的只能识别一种表位(抗原决定簇)的高纯度抗体。

4、细胞株:具有有限分裂潜能适合于进行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保持其特性和标志的细胞群。

其分裂次数通常为25~50次,最后死亡。

5、细胞识别:指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表面的信息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细胞反应的现象。

6、奢侈基因:即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指特定类型细胞中为其执行特定功能蛋白质编码的基因。

7、G蛋白:具有GTP酶活性,在细胞信号通路中起信号转换器或分子开关作用的蛋白质。

有三聚体G蛋白、低分子量的单体小G蛋白和高分子量的其他G蛋白三类。

8、G蛋白偶联受体:一种与三聚体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

含有7个穿膜区,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受体超家族,其成员有1000多个。

与配体结合后通过激活所偶联的G蛋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并导致各种生物效应。

9、细胞系: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

也指可长期连续传代的培养细胞。

10、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生物必需的。

11、第一信使:由细胞产生,可被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接受、穿膜转导,产生特定的胞内信号的细胞外信使。

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12、Hayflick界限:即细胞最大分裂次数。

细胞增殖次数与端粒DNA长度有关。

DNA 复制一次端粒DNA就缩短一段,当缩短到Hayflick点时,细胞停止复制,走向衰亡。

13、细胞决定:细胞分化具有严格的方向性,细胞在未出现分化细胞的特征之前,分化的方向就已经由细胞内部的变化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决定的现象。

14、信号肽:是由mRNA上特定的信号顺序首先编码合成的一段短肽,含15-30个氨基酸残基,它作为与粗面内质网膜结合的“引导者”指引核糖体与糙面内质网膜结合,并决定新生肽链插入膜内或进入内腔。

1、简述细胞核的基本机构及其主要功能。

答:细胞核是细胞内一个重要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细胞核结构由五个主要组成部分:①由双层膜组成的核被膜,它将细胞核物质同细胞质分开②似液态的核质,其中含有可溶性的核物质③一个或多个球形的核仁,这种结构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④核基质,为细胞核提供骨架网络⑤DNA纤维,当它展开存在于细胞核中时称为染色质,组成致密结构时称为染色体。

他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贮存库,载有全部基因组,细胞分裂时,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细胞;另一方面,细胞核是DNA复制和RNA 转录场所,进行遗传信息的表达时,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mRNA、rRNA和tRNA都是来自细胞核,新合成的mRNA、rRNA和核糖体亚单位从核内运输到细胞质,以及蛋白质和能源物质等成分从细胞质转运入核内,需要依靠核被膜的运输,核被膜调节着核-质间的物质交换。

总之,细胞核是细胞内DNA贮存、复制和RNA转录中心,也是细胞代谢、生长、分化和繁殖的控制枢纽。

2、已知核糖体上有哪些活性部位?它们在多肽合成中各起什么作用?答:核糖体上具有一系列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活性部位及其作用:⑴结合mRNA--与mRNA的结合位点⑵氨酰基位点,又称A位点---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⑶肽酰基位点,又称P位点---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⑷E位点---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⑸蛋白质合成因子结合位点---结合蛋白质合成基因⑹肽链出口位点---释放肽链3、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各时期主要变化是什么?答: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一个有序过程,其间将细胞遗传物质和其他内含物分配给子细胞。

间期分为G1、S、G2、M 四个时期,有丝分裂期,胞质分裂期细胞沿着G1→S→G2→M→G1周期性运转,在间期细胞体积增大,在M期细胞先是核分裂,接着胞质分裂,完成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各时期主要变化是:G1期与DNA合成启动有关,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脂等,同时染色质凝聚;S期:DNA复制与组蛋白合成同步,组成核小体串珠结构;G2期:DNA复制完成,并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和RNA 分子;M期:即细胞分裂期,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主要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同时遗传物质和细胞内其他物质分配给子细胞。

4、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何在?答: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蝌蚪尾的消失,骨髓和肠的细胞凋亡;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发育过程中手和足的成形过程等。

5、微丝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答:1)形成应力纤维:紧贴黏着斑的质膜内侧由微丝紧密排列成束的这种微丝束叫应力纤维;2)形成微绒毛:微丝束无收缩功能,止于端网结构;3)细胞变形运动:前端伸出突起,紧接前端形成新的锚定位点,再接着细胞依靠支点向前移动,最后后部锚定位点与基质脱离,细胞尾部向前移;4)胞质分裂:在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位置的质膜内侧大量平行排列但是极性方向不同的微丝组成了胞质收缩环,肌球蛋白介导肌动蛋白丝之间相互滑动,使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5)维持细胞形态,赋予质膜机械强度;6)肌肉收缩:肌动蛋白丝与肌球蛋白丝的相对滑动所致;6、比较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答:内质网是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的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粗面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多呈扁囊状,排列较为整齐,并附着大量核糖体,在囊腔中含有电子密度低、透明度大的内含物。

光面内质网没有核糖体附着,多为分支管状,是复杂的立体结构。

粗面内质网功能:1)为负责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提供支架;2)与蛋白质的粗加工和蛋白质的转运有关,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腔,在内质网腔中进行蛋白质糖基化,然后以芽生方式从粗面内质网膜上膨出,脱落形成小囊泡,小囊泡将这些蛋白质定向地转运到高尔基体复合体进一步加工修饰。

光面内质网功能:1)参与脂质和胆固醇的合成与运输。

脂质和胆固醇的合成是光面内质网最明显的功能,在光面内质网膜上有合成脂质分子的酶,可合成磷脂和其他脂类,合成的脂质分子可以通过芽生形成运输小泡运送到高尔基体复合体,也通过特殊的磷脂交换蛋白送往各膜性细胞器。

2)与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有关。

肝细胞中常见内质网与糖原相伴而存在,肝糖原丰富,光面内质网增多,反之,则减少。

3)解毒作用。

光面内质网上能合成一些脂溶性毒物的酶类。

4)与肌肉收缩有关。

肌肉中的光面内质网即肌质网是钙离子的贮存部位,钙离子释放可触发肌肉收缩。

7、简述核小体结构要点。

答: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颗粒,由4个异二聚体组成,包括两个H2A·H2B和两个H3·H4。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 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 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不等。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实验表明,核小体具有自组装的性质。

6)核小体沿DNA 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主要实验证据:1)用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铺展染色质的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30nm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10nm串珠状结构;2)用非特异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部分酶解片段分析结果;3)应用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为11nm、高6.0nm的扁圆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核心组蛋白的构成是先形成(H3)2、(H4)2四聚体,然后再与两个H2A、H2B异二聚体结合形成八聚体;4)SV40微小染色体分析与电镜观察。

8、简述癌细胞的基本特征答:1)细胞生长与分裂失去控制,具有无限增值能力,成为“永生”细胞;2)具有扩散性:癌细胞的细胞间黏着性下降,具有侵润性和扩散性。

分化程度上癌细胞低于良性肿瘤细胞,且失去许多原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细胞间相互作用改变;4)蛋白表达谱系或蛋白活性改变:胚胎细胞蛋白的出现、端粒酶活性升高;5)mRNA转录谱系的改变;6)染色体非整倍性;7)体外培养的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9、简述中期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的结构与功能答:在细胞世代中要确保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遗传,染色体起码具有三种功能元件:1)自主复制DNA序列:一个DNA复制起点,确保染色体在细胞周期中能够自我复制,维持染色体在细胞世代传递中的连续性2)着丝粒DNA序列:一个着丝粒使细胞分裂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3)端粒DNA序列:在染色体的两个末端必须有端粒,保持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10、简述细胞膜的功能答: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出,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号跨膜传递。

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6)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7)膜蛋白的异常与某些疾病相关,很多膜蛋白可作为疾病治疗的药物靶标。

论述题1、试述指导分泌性蛋白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需要哪些主要结构或因子?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完成肽链在内质网上的合成。

答:分泌性蛋白信号假说:即分泌性蛋白N端序列作为信号肽,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膜上合成。

在蛋白质合成结束之前信号肽被切除。

知道分泌性蛋白在rER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蛋白质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和ER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等因子协助完成这一过程。

三者协同作用方式如下:共转移:protein首先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当多肽链延伸至80个aa左右后,N端的信号序列与信号识别颗粒结合使肽链延伸暂时停止,并防止新肽N端损伤和成熟前折叠,有的信号识别颗粒与内质网膜上的偏激蛋白结合,核糖体与内质网膜上的易位子结合,此后SRP脱落了信号序列和核糖体,返回细胞质基质中重复使用,肽链又开始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