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观吴萍(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 学号M13221)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已成为中国所面临的的一个挑战。
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生态观念,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生态观,分析“天人合一”等思想给后人带来的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采取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负担也已经越来越沉重。
无疑,“雾霾”成为2013年的关键词之一,它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又一大生态环境问题。
如果这样的状况一再恶化,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估计将难以继续。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生态问题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可以为我们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客观规律与生态问题马克思提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人类只能遵循和利用规律。
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
这就要求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需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抛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经济在短期内有较快的进步,我们错误估量了人工的力量以及自然的承载能力,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肆意妄为地开发与利用自然。
虽然,不可否认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深深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花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噬;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将失去全部森林;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亿吨沃土付之东流;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农作物田转基因种子,搞产品加生长剂而引起食品安全危机都十分严重。
人类违背了生态系统物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最基本规律,人和自然的关系已处于失衡状态。
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探究传统生态观1.矛盾的统一性与天人合一马克思认为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属性,是事物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双方能够互相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为扬弃对立即解决矛盾准备条件。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写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人与其它生命一样都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分子,而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独立实体,也就必然具有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存在物,当然远不能脱离自然,所以必须承认人“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人类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只能立足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人的活动以自然界为对象,在此基础上产生精神,包括情感、意志、智慧等。
所以自然界与人类是统一的,人类需要像保护自身一样保护自然。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见诸各家。
首先由庄子提出,《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周易》认为天、地、人是个统一的整体,汉代董仲舒曾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天”就是自然,他主张敬重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与人息息相关,人无时无刻离不开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必须按自然规律行事,《孟子》有言:“尽心知性知天”。
何谓心即人的本心,人类出生时得之于天,一旦有了人,无道由人道事显彰显。
“人”对“天”负有圣神的责任,妥善完好的尽到责任,天人才能和谐。
因为人是天的一部分,天人绝不能对立。
破坏了“天”,就等于对人自身的破坏。
“天”绝不是任人随意持夺的死物,人一旦破坏了“天”,它就会对“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惩罚和报复,即所谓天灾。
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自然无为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而且是人和自然交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所以,他把实践能力当作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唯一手段,认为只有从实践出发,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同时,沉睡的自然界由于人的实践也开始苏醒,不断展现出它的丰富多彩性,相对于人来说,更加富有人性了。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
”人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世界中创造、丰富着自身,同时,自然界的本质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两者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
中国道学传统,从天、地、人整体有机统一的角度把握人行为实践的限度。
其重要特征就是崇尚“自然”。
道家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的”、“本然的”、“非人为的”状态。
道家认为,“自然”状态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变化过程,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
即《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所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不违自然呢" 道家提出的方法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行动,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妄加作为,依自然而为,依循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而为。
老子强调的用自己的作为去维护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这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实践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不谋而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共产主义与小国寡民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其特点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类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这就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未来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真正自由王国。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已经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那种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是与人类相对立的对立的力量,因此,人类能够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变革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老子则认为“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所追求的原始的理想国,没有破坏,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
“鸡犬之声相闻”已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则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是中国传统的共产主义状态。
其二者是相通的,都是和谐的最大化追求,不仅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形成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排除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看到中国的未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从中国传统生态观中受益匪浅。
1.提升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规划性和创造性,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还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所以提升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非常重要。
通过教育让人类要认识到自身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自然界中任何物种、资源的存在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天然权利。
人类不能只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身的物质享受为终极目标;而是应该遵循自然地规律,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前提之下,有序合理地开展自身的生产、生活,最终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成果。
生态系统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在节约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态系统。
归根到底,站在发展的落脚点上来分析这个问题,生态文明的建设所要求的发展强度其实就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模式必须受限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还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生态文明并不提倡将高消费作为社会地位高低的象征,而将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与合理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看做真正的幸福。
这种“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体现出的是一种公平与共享的道德。
人类这种消费方式的本质扭转,必然会带动整个生产活动向节约型的转变,进而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人类对环境的保护。
2.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实践活动必然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在自然价值的基础初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发展的现实。
但只有科学地开发,合理和充分地利用,做到勤俭节约,地球才可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能够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创建一个适合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环境系统;人类可以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来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利用新材料、新能源来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问题。
因此,我们应在劳动资料的使用中充分引入科学技术。
从我国现有产业链的结构来看,首先就应在第一部类中引入科学技术,通过机器本身材料选择和使用功能的提升来实现生态文明的要求。
另外,对于第二部类的消费品生产而言,则需要根据市场的客观需要决定产能,并在绿色包装的使用和推广上下工夫。
要想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所以还需要加强中国的教育。
3.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制约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但社会系统同样也制约着自然生态系统,虽然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现在还是一个梦想,但是依然给我们动力。
现阶段我们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态环境无可厚非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