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哂②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数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④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节选自《浑然子》)
(注释)①息:呼吸。
②哂:嘲笑;讥笑。
③移时:不多时。
④速:速度,快速。
4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阅.十余岁(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3)行者解.衣下田(________)
(4)且仆.于田(________)
47.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喘喘焉.不能作声
B.沿河求之./乃子之.术谬矣
C.以.为顺流下矣/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D.山门圮于.河/农夫耕于.田
4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甚矣,农夫之惰也!
49.请从甲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说说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46.(1)经历(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脱下(4)倒下
47.D
48.(1)按照他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2)农夫(你)太懒了!
49.甲文成语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乙文成语是“欲速不达”;共同道理是:①考虑问题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测。
②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③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答出一点,意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
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
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老子往问.焉?
(4)常枞张口示.老子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
11.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8.经历,经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慰问,问
候给……看
9.C
10.(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11.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遂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乙)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②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③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
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④,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注)①适:到……去。
②益:增加。
③具:准备、置办。
④味败:味觉败坏。
2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
(2)不更颠.乎______
(3)昔.有愚人______
(4)安.可如此______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B.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C.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D.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25.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天下事”的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
22.(1)侵蚀、冲刷(2)颠倒、错乱(3)从前(4)
怎么
23.B
24.(1)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寻到了石兽。
(2)愚人不停吃盐,味觉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25.甲文:凡事应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臆断。
(或: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乙文: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