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杨村桥洋溪区域发展思路研究建德市大城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审议稿)引言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壹种世界性现象,世界发达国家无壹例外地经历过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
21世纪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表现出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区域网络化的趋势和特征。
国家“十壹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把城镇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我省也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城镇集聚。
杭州市提出了“壹化带四化”、“壹化七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网络化大均市和城市国际化建设,合力推进五县市发展。
从上世纪末以来,建德市壹直把加快推进城市化放于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于新型城市化潮流中,如何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小城镇集群发展和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壹体化,成为建德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壹个重大战略问题。
建德地势狭长,地形破碎,地理特征特殊,城市化发展应由主城区单极化发展向多极化发展转变,这是建德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杭黄铁路、临金高速、十里埠综合作业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洋溪、下涯、杨村桥、梅城等乡镇的区位优势将日益凸现,这壹区域,位于建德主城区以东,城镇较为密集,人口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优美,竞争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具备率先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壹体化的自然禀斌和客观条件。
通过加快对这壹区域的规划建设,该区域必将成为杭州乃至浙江西部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重要区域,也是建德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载体。
因此,提出大城东新城发展思路、加快新城规划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第壹章规划依据、范围和期限壹、规划依据《杭州市域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杭州西南部中小城市集群发展规划研究》、《建德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建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建德市“十壹五”交通发展规划》、《“俩江壹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安江泷江分区规划》、《建德市“十壹五”旅游发展规划》、《建德市环“三江口”经济圈发展规划》、《建德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
二、规划范围杭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以东,以新安江和320国道为主轴,涵盖洋溪、下涯、杨村桥、梅城、三均五个乡镇(街道)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约120平方km。
三、规划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基准年为2009年。
四、规划目的本规划纲要是建德市大城东新城规划、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本区域各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通过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壹步明确新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路径,指导本区域空间合理布局、产业优化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第二章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壹、发展基础(壹)区域位置重要。
大城东新城是未来杭州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级旅游集散中心的核心区域,是融入杭州网络化大均市和联结浙西及闽、赣、徽等区域的重要节点。
该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幅地巨大,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
(二)城镇发育良好。
大城东新城规划范围内现有城乡居民住户约4.7万户,占全市总数的26.7%,人口13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5.4%,城镇化率达50%,明显高于浙西其它乡镇平均水平。
城镇联系度较高,发展活力和潜力较大,特别是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严州古城,具有其他城镇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潜力极大。
(三)生态环境优美。
大城东新城地处“俩江壹湖”风景区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于76%之上,新安江贯穿全境,特别是下涯至“三江口”壹带,生态保护良好,是发展休闲旅游和景观产业的最佳区域。
(四)经济相对发达。
2009年,区域生产总值约52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1.2%,人均生产总值约4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276元;工业销售产值近150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6.2%。
新城产业基础良好,杭州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初具规模,精细化工产业及低压电器、五金工具、纺织服装等块状经济有较好基础,草莓、柑桔等效益农业特色明显。
二、存于问题(壹)区域统筹协调不够。
新城规划范围内各乡镇(街道)行政管理相对独立,功能布局重复,基础设施共享程度较低,发展规划缺乏有机衔接。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新城规划范围内交通网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城镇、社会公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且呈分散状态,共享程度较低。
(三)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等块状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层次较低,缺少龙头企业;现有各工业功能区布局“散、小、乱”,定位模糊、功能重复;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三产基础薄弱。
三、发展机遇(壹)重大项目规划明确。
涉及这壹区域内的杭黄铁路、临金高速、富春江航道提升、杨村桥十里埠综合作业区、320国道改线等重大项目,均已明确规划,且将于“十二五”期间投入建设,这将给大城东新城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城市定位更加清晰。
杭州市域总规和综合交通规划将建德定位为浙西次中心城市、杭州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级旅游集散中心,且要求成为“杭州西部的重要增长极”。
于此背景下,大城东新城作为主城区东扩的重要腹地和对外联结辐射的重要节点,必然首先要求其率先成为支撑建德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重大规划完成修编。
目前,《建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建德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年)》已经基本完成修编,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正着手编制,这为大城东新城进壹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承载能力、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整合、加强规划衔接、彰显生态特色、提升优化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
第三章总体战略构想壹、指导思想按照新型城市化、城乡壹体化、城市区域网络化的要求,抓住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契机,统壹规划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加快城镇集聚步伐,全面推进大城东新城综合开发,着力构建“壹轴壹带俩城六区”城市框架,把大城东新城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城市功能完善、城镇间联系度高、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发展和谐的生态型、组团式城镇集群。
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牢固树立统筹规划的意识,增强规划龙头作用,把大城东新城各项规划编制放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于规划的统壹指导下,科学合理布局新城发展空间,明确功能定位,为全面推进新城建设提供指导。
——整合共享,集聚发展。
站于大城东新城整体发展的高度,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束缚,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保护生态,彰显特色。
山水资源是大城东新城的最大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所于,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新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于开发和建设中,着力培育生态产业,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把大城东新城打造成生态特色明显的新型城镇集群。
——提升品位,打造品牌。
要将生态、低碳理念贯穿大城东新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建成壹流品位、壹流环境、壹流产业、壹流城镇的城市新区,通过各种载体,全力打造高技术产业基地,打响旅游、文化、生态等品牌,为大城东新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战略目标——经济实力:生产总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市平均5个百分点之上。
到2020年,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黄饶乡村旅游综合体全面建成。
大城东新城对全市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城市功能:“壹轴壹带俩城六区”空间布局全面形成,新城基础设施配套到位,洋溪至下涯新城、梅城新城、杨村桥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建成,严州古城保护工程基本完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备,各城镇间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和主城区形成网络化的城市(镇)集群。
城市化水平达到80%。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保持于76%之上;年均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程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沿新安江生态保护带、沿高速公路和320国道主城区至杨村桥快速路景观带全面建成,且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环境管理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进壹步增强,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体系。
——社会发展:杭黄铁路建德站综合服务中心、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严州校区迁建、市二院迁建、梅城初级中学、梅城客运站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全面建成,各项社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主城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发展路径——规划引领。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大城东新城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分区规划,加快编制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布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各种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切实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建设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多点推进。
于规划的统壹指导下,按照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梅城新城、杨村桥综合交通枢纽、洋溪至下涯新城等不同载体,以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分区域、分节点逐步推进,最终构建“壹轴壹带俩城六区”城市框架。
——项目带动。
科学合理安排重大项目建设时序,加快推进杭黄铁路建德站综合服务中心、杨村桥换乘中心、新安江长途客运中心、临金高速、五马洲大桥、320国道和06省道改建、320国道主城区至杨村桥段快速路、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十里埠综合作业码头、严州古城保护、黄饶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开发建设,提升以项目建设带动大城东新城发展。
——产业共兴。
充分发掘新城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市场物流、文化创意、总部会所、景观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择优发展精细化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三高壹低”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现有高效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且实现和三产的融合发展。
四、建设时序大城东新城开发建设分三个时期。
壹是近期,即拓展期(2010—2015年),以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完成区域概念性专项规划、重要区块分区规划、沿新安江区域生态保护规划。
全力做好本市重大基础设施和杭黄铁路、临金高速等重大项目的衔接,基本完成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建设施建设,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现有规划区基本建成。
加大征地搬迁和农民住房改造力度,腾出发展空间。
洋溪至下涯新城、梅城新城初具规模。
二是中期,即发展期(2016—2020年),以产业提升和城镇发育为重点。
提升扩容马目—南峰高新技术产业园,基本建成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退二进三”、“优二进三”步伐,进壹步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以320国道建德主城区至杨村桥快速路、沿新安江为俩大发展轴,完成洋溪区内、梅城新城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社会公建、生态居住等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全面建成;俩大新城服务设施基本齐全,根据大城东新城发展格局,城市面貌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