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防动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国防动员理论基础

国防动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国防动员理论基础

经济动员
25
10
国防动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国防动员理论基础
李学武
内容提要: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的国防动员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程序化的问题,另一类是非程序化的问题。

对前者开展着眼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并规范动员工作流程,对整个工作过程中伴随的信息流程中的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予以明确,然后将业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对于后者而言,由于这一类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量化非常困难,很难建立其信息流程中准确的逻辑和数学关系,因此,需要做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运用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借助经验来尽量地规范其流程,量化其处理原则和方法,给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国防动员 信息技术应用 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E258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军事经济学院军事经济动员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上校军衔。

国防动员信息技术应用并不是只依靠信息技术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国防动员的理论来予以配合。

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提出、系统分析的完成、模型的建立等都需要运用国防动员理论的成果。

一、着眼信息技术应用的动员理论研究 着眼信息技术应用的国防动员理论研究,是指对当前国防动员工作中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完成的国防动员问题开展研究,分析问题中信息的流程和结构,研究和变革其工作的原理和程序,加大其应用信息技术的可能性和适用性。

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的国防动员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程序化的问题,另一类是非程序化的问题。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来研究解决这两类问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后的结果都不尽相同。

但不论是程序化还是非程序化的动员问题,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开展研究,都必须采用先进的理论工具进行量化研究。

程序化的问题是指工作流程相对固定,问题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也基本类似的问题。

这类问题常见于国防动员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工作中,如办公
自动化、指挥自动化等问题。

对这类问题开展着眼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并规范动员工作流程,对整个工作过程中伴随的信息流程中的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予以明确,然后将业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给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如要实现动员指挥自动化,首先必须研究并规范动员指挥工作的流程,明确各种指挥关系,规范各环节信息的处理、传递、确认等信息流各要素。

其次就各要素的计算机实现开展研究,建立信息自动处理的数量模型、信息传递的物理和结构模型、信息确认的逻辑模型等。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将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处理程序,借助信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诸如文电传输、指挥响应等各种动员指挥形式的计算机实现,最终达成动员指挥自动化。

程序化的问题在应用信息技术后,计算机在处理过程中,并不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其处理的速度、准确性和精确性都是人工处理所难以比拟的。

非程序化问题,主要指工作流程复杂,问题处理的原则和方法比较特殊的问题。

这类问题常见于国防动员决策工作中,如动员计划的制定等。

由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量化非常困难,很难建立其信息流程中准确的逻辑和数学关系,因此,需要做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运用模糊数学的处理方
经济动员
26
2010 10
法,尽量地规范其流程,量化其处理原则和方法,给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基础。

如要实现计算机辅助制定动员计划,首先要研究清楚计划制定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并进行量化处理。

由于国防动员需求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涉及范围广泛,计划制定工作还有相当部分是借助经验来完成,这就使量化处理非常困难,需要加强对这类问题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动员领域中非线性规划问题、动员能力和效果的评价等典型问题开展研究。

其次要根据量化处理的结果来建立信息流程中的逻辑和数学模型。

最后将这些模型转化成计算机处理程序,形成决策模型库,达成计算机辅助决策的目的。

非程序化的问题在应用信息技术后,计算机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来完成决策过程,所得到的结果也并不是最终结果,其准确性和精确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规范动员业务流程
规范国防动员业务流程,是在国防动员业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环节。

规范某一特定的国防动员业务流程,首先需要明确该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不能有任何的遗漏。

可以按照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或是每个环节的时间顺序,从起点到终点,采用穷举的方法,列出所有环节。

其次是分析所有环节,确定关键环节。

关键环节是指对整个业务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者是工作量十分巨大,或者是工作协调关系十分复杂的环节。

这些环节的完成直接影响着后续环节乃至整个业务的完成。

最后是对环节的简化和合并。

为了提高动员速度和效率,有必要剔出非必须的环节,合并并行环节,将在时间关系上并行且互相独立的环节交由计算机同时处理。

例如,为了在计算机上实现自动生成企业生产动员预案,就有必要规范企业动员生产预案的编制格式,以形成预案模版,供计算机自动读取所需数据和信息,通过填充预案模版来自动生成预案。

首先,明确企业生产动员预案的所有编制内容。

企业生产动员预案主要包括预案标题,引言,编制依据,编制目的,企业基本情况,动员纲领,预案的启动,预案的实施,预案实施的保障,补充说明等内容。

其次,确定编制企业生产动员预案的关键环节。

编制企业生产动员预案的关键内容在于编制预案启动、预案的实施、预案实施的保障等内容。

因此,对这两个内容需要仔细分析,设计好所需表格,理清所需数据和信息。

最后是简化与合并。

简化合并后形成的预案模版(框架)就可以供计算机自动填充数据来实现自动生成预案。

三、建立动员理论模型
建立动员理论模型,是指将所研究的动员问题按照其内部联系进行抽象和简化,以指明其逻辑关系和数学关系。

它是国防动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用于经济、军事和国防动员的决策系统的核心是建立模型库和模型库管理。

建立动员理论模型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机理分析方法,即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以及已知的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

这样建立的模型通常具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的意义。

另一类是测试分析方法,即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这时难以寻求内部机理,而只能依靠测量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构造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辨识。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建立国防动员理论模型,一般有以下步骤:模型准备,即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要求,采集各种必要的信息;模型假设,对问题作出必要、合理的简化,使问题的主要特征凸现出来,忽略问题的次要方面;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构造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把问题化为数学问题;模型求解,求解数学问题,这时往往还要作出进一步的简化或假设;模型分析,对所得到的解答进行分析,应注意当数据变化时所得结果是否稳定;模型检验,分析所得结果的实际意义,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结果不够理想,应该修改、补充假设,或重新建模,有些模型需要经过几次反复,不断完善;模型应用,所建立的模型供信息技术应用时采用。

国防动员是一种超大系统的活动,采用运筹模型、统计模型、仿真模型对它展开分析研究是很自然的,目的在于找到一组或多组需求条件下,可供选择的与之相应匹配的资源分配方案,并尽可能地找到这种方案的最优解、次优解、满意解、可行解等。

收稿日期:2010-07-25
责任编辑:罗 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