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
一)、儒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和伦理相结合为核心和基础,强调情
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
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茶虽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
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
环境,情恰和谐的茶友,精美协调的茶具,客来敬茶,以茶留客,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

尊君、重礼、尊老爱幼,廉俭育德,和
蔼待人。

仁义礼信是儒家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是濡家处世信条。

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驱病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道,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
以茶表敬意,以茶树礼仁。

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四德
就是讲发挥中庸原则,协调人际关系。

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

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
为人。

这些无不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已达2000多年,历来作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这也是儒家思想贯串
于茶文化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规定影响着茶文化发展的重
要原因。

茶道二)、道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老庄之道思想,强调自然,超凡脱俗,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和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欲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信业界,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中,清静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
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

道教戒酒戒杀生,要求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离不开茶。

道教发详地在巴蜀,其形成时期,巴蜀的饮茶习俗已广为传开,因此茶成了成仙的灵药,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

南朝齐梁时道家人物陶弘景在
其《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


丘子是一位仙人。

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
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
仙了。

中国人这种神仙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

反映在茶文化中,“乐生”精神是中国人所独有的。

强调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国茶
道没有严谨的规范,其道理也在于此。

因为自然之道乃变化之道,
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法无法,有生命的
无秩序。

喝茶的时候忘记了茶的存在,快乐自足,泡茶不拘于规矩,品茗不拘于特定的环境。

一切顺其自然,因势而异。

中国茶道的基
本精神之一是清与淡,要求心无杂念,忘却自我和现实世界的存在,追求虚无飘渺的极乐幻境,淡泊人生,无所追求,以脱尘世苦海。

这个清淡精神就是源出于道家思想的,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
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来源于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选用泉水,高山
流水,一杯在手,给人以一种将自身溶于秀丽山川感觉,天人合一。

飘然欲仙。

茶之本性清淡幽雅,这是与道家思想十分贴近的。

因此
道家十分爱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们平日的乐事。

同时,宫
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提倡以茶待客,进而以茶作析祷、祭献、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由于佛教修行,强调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禅,静坐息心,无思无虑,入半睡状态,
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饮茶防打瞌睡。

终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是求”地步,由于佛教盛行,
僧人“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至世人争相仿效,饮茶遂成风俗。

发展至唐朝,饮茶已是“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了。


见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方面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之要义
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滞累,在一
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

这种思想与中国老庄之道教思想“清静无为,心如死灰”很相似。

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
家所接受。

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
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

中国茶道追求清、静、和、虚,要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

这些
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
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

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

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
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

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
茶道活动的茶室。

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
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

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
挂画、插花,必不可少。

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
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坐客数至五,行三碗。

至七,行五碗。

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
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
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

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乃复坐。

饮毕,童子接瓯而退。

话久情长,礼陈再三。

”(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

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
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

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
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

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
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

再次则以所用
茶叶来划分。

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
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

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
的外延大于茶道。

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
可以进行舞台表演。

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
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

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
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

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

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
心见性。

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茶道
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
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

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
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