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四、特殊的文言虚词现象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虚词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 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是两个词,解为“因此”“撰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 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 面入手。如“乎”: (1)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 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 象等。虚词(介词)+名词(代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相与枕藉乎舟中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音节助词,无实义 顷之,持一象笏至 以上①至⑤是结构助词,通过分析虚词的词性,以理 解其意义和用法。 (3)作动词 ①辍耕之陇上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 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就会发现, 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这两个例 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 转折关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 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 应该是并列关系。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
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
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
为常见。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 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 今变化。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2.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 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以”前有动词“举”,后又有“属”,动 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应为连词。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 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 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
如何辨析文言虚词的 用法与意义
一、牢记例句,辨析易混
复习时,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 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 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 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 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1)汝初闻言而怒。 (2)客逾庖而宴。
(2)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或反问,常用在句末,可译为 “吗”“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表感叹,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 可译为“啊”“呀”等, 噫吁嚱,危乎高哉 ③位于形容词后,作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 1、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2、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 如“唯利是图”)、“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4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 矣、焉、邪 ( 耶 ) 、耳、尔、与 ( 欤 ) 。一般根据文意可将它 们译为:吗、呢、了、啊、吧。
三、一词多义,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 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 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词时,各有其不 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其”、“此”、 “彼”、“尔”等皆可。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 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 与、矣、且、夫、为、所、哉等。
文言虚词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虚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掌握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的六种推断方法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六种推断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 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矣 臣节坚如山 乎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 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 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 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二、同类异形,注重积累
1 、 如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 惟、仅、直、啻。它们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2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 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它们可译 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3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 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6、代入筛选法 记住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在阅读理 解时,就可将其每种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 挑选翻译得通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1、其可怪也欤?(表反问,难道) 2、吾其勿忘乃父之志。(表强调,一定) 3、吾其还也。(表商量,还是) 4、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句中助词,不译)
3、“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
4、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5、“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恐怕、难 道)说的是……吧(吗)”。
5.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 法。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 “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那句中的两个 “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 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 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 义。
四、把握规律,学会推断 1.词性界定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 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词性:
(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
(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 ②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
解析:第(1)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2)句就 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上的,有 逻辑上的。第(1)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先发生,接 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是表示去“宴” 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