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华东))油层物理油层物理((双语双语))课程负责人情况介绍课程负责人情况介绍孙仁远,男,1968年9月生,山东招远人,博士,教授,留学回国人员,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现为SPE 、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声学学会、山东省矿业协会、东营市科技企业协会、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专家协会会员。
一、教育背景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12-2007.12英国Edinburgh 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二、工作简历1994年--今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工作。
三、获奖1、2009,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3/602、2009,“纳米微粒分散体成胶机制及调驱机理研究”,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省部级,1/103、2009,油层物理,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部级,1/84、2009,优秀教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5、2009,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共青团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6、2008,油层物理,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省部级,2/87、2008,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3/60 8、2008,地层油高压PVT 装置的研制及性能评价,山东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协会2007-200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59、2007,“纳米微粒分散体成胶机制及调驱机理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1/610、2007,“纳米微粒分散体成胶机制及调驱机理研究”,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611、2006,《气藏工程》(双语教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312、2006,优秀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共青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13、2006,油层物理,2006年度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814、2005,“胜利油区提高采收率措施潜力分析及决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7/815、2004,“高含蜡油井管理措施研究”,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616、2004,“油井结蜡预测软件”,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三等奖,1/517、2004,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共青团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18、2003,“油田水结垢预测软件系统”,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三等奖,1/519、2003,“物理法采油技术研究发展”,山东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420、2003,“阴阳离子聚合物调剖实验研究”,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6/821、2002,“物理法采油理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522、2001,“人工振动(弹性波)增产技术研究”,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3、2001,“声学化学防除垢技术研究”,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24、2001,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共青团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25、1999,山东石油学会/注水及水处理技术中心站优秀论文三等奖,山东石油学会,排名第126、1999,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共青团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27、1997,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共青团石油大学(华东)委员会28、1996,“物理场致油气增产方法研究”,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329、1995,超声波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排名第1四、主要科研项目1、纳米微粒分散体成胶机制及调驱机理研究,国家“863”项目,2004-2005,负责人2、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开发效果技术研究,国家油气重大科技专项,2008-2010,副项目长3、洗井、固井、油层等损害与保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2013,骨干4、特低渗透油藏有效补充能量开发技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2010,技术骨干5、聚合物驱-深部液流转向组合技术,国家“863”项目,2007-2009,技术骨干6、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技术骨干7、CO2驱的基础数学模型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题,2006-2010,技术骨干8、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机理研究,国家“863”项目,2004-2005,技术骨干9、聚合物微观渗流机理及剩余油启动临界参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技术骨干10、超声波解堵室内实验研究,中石化项目,2005,负责人11、用声振动减轻油层污染的可行性研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198912、物理场致油气增采方法的研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1991-199313、人工振动(弹性波)增产技术研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2007,负责人14、超声乳状液堵水增油技术研究,校重点科研基金,1996,负责人15、声化学防除垢技术研究,玉门油田,1996,负责人16、井下人工振动增产机理研究,辽河油田,1997,负责人17、输油管道原油降粘试验研究,辽河油田,1997,负责人18、磁性粘弹体堵水技术研究,辽河油田,1997,负责人19、梁30#计量站声波防垢技术研究,胜利油田,1999,负责人20、高含蜡油井管理措施研究,胜利油田,2001,负责人21、胜利油区提高采收率措施潜力分析及决策研究,胜利油田,2002,骨干22、郑四站声化学破乳脱水技术研究,胜利油田,2006,负责人23、油水井声波防垢技术研究,胜利油田,2007,负责人24、注输队两台脱盐器声波防垢技术研究,玉门油田,2007,负责人25、煤层气开采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创新项目,2010-2011,负责人26、新疆油田油井结蜡预测技术研究,新疆油田,2009,负责人五、主要教改项目1、油层物理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2006年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负责人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2008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负责人3、《气藏工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2008年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负责人4、油层物理双语教学最佳模式研究,2006年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5、地层条件下毛管力曲线测定仪器功能开发,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实验技术改革项目,主要参加人六、教材建设项目1、气藏工程(双语),“十一五”校级规划教材,2006-2009,主编2、油层物理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2009,主编3、油层物理实验,“十一五”校级规划教材立项教材,2008-2010,主编4、油层物理实验(英语),“十一五”校级规划立项教材,2008-2010,参编七、实验室建设项目1、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教育部,2009.12,第32、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教育厅,2008.7,第33、油层物理实验室改造与完善,教育部专项,教育部,2006-2007,申请人,第24、青岛校区油层物理实验室一期建设,校级立项,第2,20075、青岛校区油层物理实验室二期建设,校级立项,第2,20086、高压物性试验装置,校自制设备项目,2006,第2(申请人)7、青岛校区油层物理实验室三期建设,校级立项,第2,2009八、著作1.孙仁远译.多分支井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12.曲占庆主编.采油工程基础知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8,参编。
3.秦积舜,李爱芬主编.油层物理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9,参编。
九、论文1.SUN Ren-yuan,SHEN Ben-shan,SUN Ya-jie,SHAO Chang-jin. Influence Of Ultrasonics On Liquids Flow Through Porous Media.NONLINEAR ACOUSTICS IN PERSPECTIV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linear Acoustics,Nanjing:收录)Nanjing University Press,1996:129-134.(ISTP收录2.SUN Ren-yuan, LI Zhao-min, LIU Yong-shan. Ultrasonic emulsions and Their Flow Properties in Porous Media. MULTIPHASE FLUID,NON-NEWTONIAN FLUID AND PHYSICO-CHEMICAL FLUID FLOWS(ISMNP’97), Oct. 1997, Beijing, P. R. China: 6-39~6-43.3.SUN Ren-yuan,NING Kui,GUAN Jiu-zhou,XIE Wei-ming.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Vibration in Oilfield Development.ICVE’98 Proceedings of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bration Engineering. August 6~9 1998, Dalian,P 收录)R. China. (ISTP收录4.Sun Ren-yuan.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artificial vibration oil pro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 v 5 C, 2003: 2619-2624(EI核心收录)5.SUN Ren-yuan, CHENG Guo-xiang, PENG Wen-feng.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Flows of Colloidal Dispersion Gels in Porous Media,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phase, Non-Newtonian and Reacting Flows (ISMNRF’04), Sep 10-12, 2004, Hangzhou, China.(ISTP收录)6. SUN Ren-yuan, WANG Lei. Effect of Nanometer Polysilicon Material on Clay Swellings. 硅酸盐学报,2008,36(3):391-394,410(EI核心收录)7.Jian Hou,Shunkang Zhang,Renyuan Sun,et al. Reconstruction of 3D Network Model Through CT Scanning. SPE 106603,2007(EI核心收录)8.孙仁远,耿宏章,孙志军. 高压含气原油凝点测量新方法. 化工学报,2008,59(3):756-760(EI核心收录)9.孙仁远,彭文丰,成国祥,张林,王磊.HPAM/AlCit胶态分散体系成胶性能评价及其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材料科学与工艺,2007,15(2):214-217(EI核心收录)10.孙仁远,成国祥,彭文丰.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胶态分散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征.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6):30-33(EI 收录)11.孙仁远,秦国鲲,梅永贵,耿宏章,成国祥.聚合物溶液磁处理参数优化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47-49(EI收录)12.耿宏章,陈建文,孙仁远,李东霞.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石油大学学报,2004,28(4):78-80(EI收录)13.孙仁远,刘永山.超声乳状液配制及其段塞驱油试验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5):102-104(EI收录)14.邵长金,罗荣章,孙仁远,沈本善.利用物理场提高原油产量的基础研究.石油学报,1997,18(3):63-69(EI收录)15.孙仁远,沈本善,严炽培,郑富明.静电场对水驱油效率影响的微观研究.石油大学学报,1996,20(3):45-47(EI收录)16. 孙仁远,成国祥,彭文丰,侯健.HPAM/AlCit胶态分散体系段塞驱油试验.石油钻采工艺,2005,27(4):45-4717.孙仁远,成国祥,陈建文,秦国鲲.人工振动增产理论与试验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3,25(6):78-80.18.孙仁远,沈本善,严炽培.声波采油机理的试验研究.石油钻采工艺,1997,19(增刊):59-61,72.19.孙仁远,沈本善,罗荣章.超声波对多孔介质中两相流动影响的研究.应用声学,1998,17(3):40-42.20.孙仁远,沈本善,严炽培.超声波对多孔介质中液体流动影响的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97,12(3):277-280.21.孙仁远,严炽培.超声波对岩石渗透率影响的研究.石油钻采工艺,1996,18(1):101-103.22.孙仁远,利用超声波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研究.石油科技进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5:595-597.(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奖)23.孙仁远,沈本善,严炽培.声波采油技术研究及发展前景.声学技术,1996,15(4):192-193.24.孙仁远,郭云尧,秦积舜,张文娥.超声乳化液选择性堵水试验研究.石油科技发展与研究.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257-259.25.杨双虎,姜瑞忠,孙仁远.声波采油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第三届全国海事技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26.孙仁远,淡心广.超声乳状液性能评价及堵水效果研究.声学与电子工程,1997(专刊):203-206.27.罗荣章,许华明,邹乃文,李淑兰,孙仁远.声场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5(3):13-16.28.孙仁远,陈建文,穆建邦,温志刚.超声波采油机理研究和现场应用.’99浙、鲁、津声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116-119.29.孙仁远,杨怀杰,李学富,冯球业.超声技术在油田水处理中的应用.声学技术,2000,19(4):201~202.30.孙仁远,韦修海,梅永贵,张江涛.声波采油技术研究新进展.二十一世纪石油科技新进展(一),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215-219.31.韦修海,孙仁远,梁南油田管线结垢类型及原因分析.二十一世纪石油科技新进展(一),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32.孙仁远.人工振动对原油粘度影响的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4):54-55.33.孙仁远,王连保,彭秀君,张静,刘建鹏,桑福平.稠油超声波降粘试验研究.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20(5):22-23.34.孙仁远,刘效国,谢可用等.油井清防蜡技术的研究进展.石油科技论文集(第一分册).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392-397.35.孙仁远,秦国鲲,陈建文,王玉文.物理法采油技术研究进展.低渗透油藏开发新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42-46(优秀论文一等奖)36.孙仁远,成国祥.人工振动对多孔介质中液体流动的影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4,19(4):552-557.37.秦国鲲,耿宏章,刘延明,孙仁远.泡沫钻井液动密度随井深变化关系模拟研究. 石油钻探技术,2004,32(5):22-24.38.张星,李兆敏,孙仁远,苏成祥.聚合物流变性实验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2):197-19939.鞠斌山,樊太亮,邱晓凤,孙仁远,王晓冬.纳米硅胶体系驱油理论与数学建模.新疆石油地质,2006,27(2):200-20340.孙仁远,张志英,刘永刚.石油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125-12641.张峰,秦积舜,张星,孙仁远.原油乳化液的流变性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75-57742.孙仁远,彭文丰,王磊,成国祥. HPAM/AlCit胶态分散体系的微观形态及粒度分析研究. 功能材料,2007,38(增刊):2158-216043.战永平,付春丽,孙仁远. CO2埋存与提高采收率—埋存与采收率的共同优化.国外油田工程,2008,24(6):49-52十、指导研究生指导硕士研究生25名,已毕业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