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爱和怎样培养幼儿的爱心

如何爱和怎样培养幼儿的爱心

如何爱和怎样培养幼儿的爱心爱孩子是应该的,但爱孩子也是有原则的。

1、理智的爱。

父母疼爱孩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疼爱中受益。

因此,疼爱孩子要受理智的控制,要爱的得当、得体、有分寸,孩子年龄不同,父母对他们疼爱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应不同。

对小的孩子要更多的用身体的接触,如亲亲、抱抱,拍拍、摸摸等,对大些的孩子则要用目光,语言等方式对他们的关心、信任、鼓励、称赞等。

理智的爱的最高境界是期望,父母应当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能力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自幼便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

2、让孩子感受到爱。

父母要疼爱孩子,更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孩子切不可“在福中不知福。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不仅表现在生活上,父母的赞扬、鼓励是疼爱,父母的要求和批评也是疼爱。

孩子对父母的疼爱感受越多,爱的作用力度也越大,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疼爱缺乏感受,爱的力量就会大大下降。

3、让孩子学会爱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爱的教育是双向的,即爱与被爱。

有的家长却往往忽视了让孩子学会爱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们对孩子付出了全身心的爱,却不要求孩子对父母、长辈倾注爱心,甚至认为孩子还小,还不必要求。

殊不知,其结果便是孩子不懂得用爱心去对待他人,他们渐渐地会成为缺乏情感,不具爱心,同情心,心中无他人的人。

这对孩子适应社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在给予孩子疼爱的同时,务必要让孩子对他人,对周围美好的事物充满爱心。

4、培养孩子自爱、自珍、自重。

自爱、自珍、自重是人的潜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这些心理品质是孩子自幼逐渐形成的,随着孩子自发意识的发展,他们渐渐地会认识自己,珍爱自己,保护自己,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事,学本领,做个有出息的人。

不懂得自爱、自珍、自重的孩子,一旦遇到外界的诱惑,便很有可能滑向自弃的危险道路。

尊重儿童是教育的基本信条,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尊重儿童。

1、对所有儿童无歧视,既对任何民族,任何肤色的儿童,任何家族中的儿童都应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2、尊重孩子就是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尊重是要求的前提,要求是尊重的条件。

他又说:要求越严格对他们尊重越有份量。

所以,放纵孩子,不管教孩子,任其为所欲为并非尊重孩子,而恰恰是放弃孩子,放弃教育,是对“尊重孩子’’的误解。

3、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侓及个别差异。

我们在强调尊重儿童独立人格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在身心发展上儿童既有因年龄而表现出的特殊规侓,又有个体间的差异,成人切不可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儿童与成人之间,此儿童与彼儿童之间在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之处,对他们提出划一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结果定将阻碍儿童的发展。

4、尊重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让儿童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人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潜力,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活动,从而达到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

从古至今,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现在的儿童一定要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等等。

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了合作,没有了合作的话,那在未来就无法在社会上发展甚至生存了。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已经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我们的社会性教育中运用较多的往往还是说服、教育为主。

如:让孩子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礼貌待人等等。

所以有时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两名幼儿争抢玩具,两人都对老师说:“老师你看,他不让我,跟我抢玩具。

”又如:一名幼儿把同伴撞哭了,没道歉就走了,提醒他以后,他却一脸无辜的说声:“对不起。

”然后走了几步又回转过身来告诉你对方没说“没关系”,来指责同伴的不礼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

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

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

不少孩子对不小心冒犯了自己的人会采取报复;对处于困难中的同伴有一半孩子表示不愿意提供帮助。

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

从古至今,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现在的儿童一定要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等等。

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了合作,没有了合作的话,那在未来就无法发展甚至生存了。

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已经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摸仿。

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要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

因为孩子可以从成人爱心的谈话和行为中,感受并学习成人心灵深处的这种优良品质。

记得四川“5。

12”地震后,通过互连网我们观看了许多灾区的图片,当时我边看边给孩子讲解图片的内容,禁不住眼泪直流,轻声和配班老师商量捐点款,孩子们听了也纷纷表示要捐款。

第二天许多孩子就把自己的存钱罐带来了。

看着那些可爱的“爱心”存钱罐,我非常感动。

通过这件事,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投入真情的重要性。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爱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现出来,才能自然地带动幼儿产生爱心,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

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真情投入在幼儿爱心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另外,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也可以使其懂得为什么要关心父母、老师和伙伴。

比如,围绕周围人如何爱自己为题来进行讨论;如:妈妈是怎样爱我的?是谁把我们的幼儿园打扫得这么干净?幼儿园老师和同伴是怎样关心我们的?等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道德认识上有了较大提高。

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有的小朋友随地扔纸,同伴会说:“阿姨打扫院子多辛苦”;有的小朋友把别人组装的玩具弄坏了,同伴批评说:“人家组装好小汽车多不容易,你干吗破坏掉?”。

二、要信任孩子,挖掘他们的优点,树立自信心爱、信任、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家庭关系是幼儿快乐生活与主动学习的前提,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斯宾塞)。

如果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时,不考虑幼儿的特点与需求,只考虑如何让孩子适合我们的教育,那么我们培养出的会是些缺乏个性的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所以在进行爱的教育时应信任孩子,挖掘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这是不需置疑的,老师与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同伴的优点,使孩子充分感觉被同伴接纳、喜爱的快乐。

即使对行为问题较突出的孩子,也要能从他们身上找出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

例如:我班的陈一凡是有名的“皮王”,最喜欢与同伴打斗,在家还骂人,许多孩子都不爱和他玩,甚至不愿和他同桌。

有一次,我发现他在绘画时能画出多种不同款式的机器人,就建议他为同伴们各画一个。

他欣然同意了,而且非常有耐心的一个一个帮同伴们画。

结果小朋友们可开心了,不断夸他聪明能干,并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乐于助人的精神,使他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接纳与友善。

自从体验到了做好事可以带来快乐之后,他便一改以往的行为态度,变得积极上进了,常主动要求为同伴画画、做事……即使他偶尔再出现不良行为,也能及时改正。

现在陈一凡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据家长反应,他现在与家长及周围成人交往时也表现得“文雅”多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帮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爱,如:讲“野花”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对老师的爱;讲“七色花”理解小主人公关爱伙伴、关爱他人的行为;学习歌表演“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我为爷爷捶捶背”,从表演的动作中亲身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情绪;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了解老一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辛劳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等等。

这样以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总之,就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良好常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幼儿也如此,合理的常规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

但过去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便于管理,生怕出现什么失误,所以对孩子们限制太多,而自由自主活动的时间自然少了。

随着新《纲要》的实施,我们发现常规还是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使常规更符合幼儿的需求和实际呢?我认为老师或家长完全可以和孩子在活动中一起制订一些常规。

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时幼儿在制订常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常规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遵守常规,进而遵守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记得在一次晨间活动中,几个孩子都想打羽毛球,可球拍只有两个,有的孩子就抓住球拍不放,有的就捏住羽毛球不给,争来争去,差点要打起来。

本来我在旁边想看他们怎么解决的,这时不得不出面干涉了。

我请他们把球和球拍全部放回箱子,并说说谁想玩,他们一个个都吵着要玩。

我就提醒他们:“你们这样下去谁也玩不到,能不能商量一下,想出一个大家都能玩到的办法?”仅片刻工夫,俞焜就提出用“石头、剪子、布”来定输赢,赢了就玩。

结果肖逸输了后表示还很想玩,怎么办呢?他们又商量了一个办法,用“计分制”解决,谁先丢5个球,就淘汰换人,这样“皆大欢喜”。

而我在夸奖他们会动脑筋的同时,又对围观的小朋友进行了教育,“以后再发生这类的事,可以学俞焜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

”实践证明,这办法很有效,孩子们在实践中自已制订了不少常规。

有“游戏中”的、有“活动中”的,并且自觉性很高,基本都能很好的遵守。

现在,这类“争抢”、“告状”的事越来越少了,这也说明幼儿的能力是可以挖掘的,不要小看他们,我们成人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不必事事代办三合理利用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作为教育契机幼儿期是美妙的,也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一切都使他们新奇,所以幼儿教育就要抓住人生最佳的教育时期,让幼儿在理解、信任中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了解社会。

这方面,我们幼儿园做了大胆的实践和尝试。

几年来,我们每学期都有专门的社区活动计划,选择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教育内容,通过开放式、探索式、互动式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去经历、尝试、发现、学习。

从而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

比如:我们大班上学期就先后参观了附近的念泗小区、双桥实验小学以及润扬大桥,史公祠、扬州气象台、博物馆、漆器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