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浅析林徽因诗歌轻盈型意象的营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浅析林徽因诗歌轻盈型意象的营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04年增刊(SocialSciencesEdition)󰀁

文学研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浅析林徽因诗歌轻盈型意象的营造

龚󰀁渤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中国现代诗人林徽因以她横溢的诗才,摆脱唯美派和格律派的束缚,极力追求

自己诗歌创作的审美风格。她的诗作清新淡雅,玲珑透彻,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 剖取了一

个无暇的透明!。从林徽因的诗行中,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生命所承受的寂寞和清静。在进

一步的意象分析中,我们又能发现诗人对轻盈意象的钟爱,在这些轻盈意象中,诗人用自己的

创作方式解读着人生,品味着人生,最后又如同那些轻盈的意象一样,淡出了时空,淡出了生

命、艺术的舞台,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本文试图从林徽因诗歌中的轻盈意象入手,探讨

林徽因轻盈型意象的审美风格,以及这种风格与她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意象;轻盈;风格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4)增刊-0118-05

收稿日期:2004-06-10作者简介:龚渤(1980󰀂),男,湖南新化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云的流痕,浪的柔波。!

[1](p.1)林徽因的诗含蓄隽永,轻巧无痕而又耐人

寻味,在清新淡雅的极至中,那一抹玲珑、几分空

灵的诗心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无限轻盈的审美世

界。在这个世界里,作者用细腻的情感和精微的

感觉为我们剖取了一个无暇的透明,这个浑身晶

莹剔透的无暇,在轻舞灵动中所折射出的诗之轻

盈、诗之清空,则是林徽因一生在诗学上的唯美追

求。

细读林徽因的诗∀昼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

觉到她为营造歌轻盈意象世界的苦心,字里行间

无不渗透出作者轻盈型审美艺术的品格。

昼梦󰀁垂着纱,󰀁无从追寻那开始的情绪󰀁

还未曾开花;柔韧得像一根󰀁乳白色的茎,缠

住󰀁纱帐下;银光󰀁有时映亮,去了又来;盘盘

丝路󰀁一半失落在梦外。󰀁花竟开了,开了;零

落的攒集,󰀁从容的舒展,󰀁一朵,那千百朵󰀁抖

擞那󰀁不可言喻的󰀁刹那情绪,󰀁庄严峰顶󰀂󰀂󰀂󰀁

天上一颗星󰀂󰀂󰀂󰀁晕紫,深赤,󰀁天空外旷碧,是颜色同颜色浮溢,腾飞󰀂󰀂󰀂󰀁深沉,又凝定󰀂󰀂󰀂󰀁悄然复馥,袅娜一片静。󰀁昼梦󰀁垂着

纱,󰀁无从追踪的情绪󰀁开了花;四下里香深,󰀁

低覆着禅寂,󰀁间或游丝似的摇移,󰀁修忽一重

影;󰀁悲哀或不悲哀󰀁全是无名,󰀁一闪娉婷。

[1](p.5)

现在,我们将这首诗的有关意象进行排列:昼

梦、纱、银光、丝路、花开、丝路、一颗星、香覆、静、

袅娜、香深、禅寂、游丝、重影、一闪、娉婷、从容、舒

展、浮溢、腾飞。

以上罗列的意象可以根据它们的词性分成三

种:

意象名词:昼梦、纱、银光、丝路、花。

意象动词:花开、从容、舒展、浮溢、腾飞、一

闪。

意象形容词:袅娜、游丝似的、悠忽、娉婷。

从意象名词 昼梦!、 纱!等等到意象形容词

袅娜!、 游丝似的!等,这些意象都给我们一种轻

缓恬淡之美,我们可以鲜明地感觉到林诗∀昼梦#118意象世界的轻盈,也正如诗里所精心描述的那样,

这首诗所呈现的是 浮溢!着的, 一闪娉婷!的无

名之轻。

此外,∀昼梦#这首诗的韵脚也很讲究轻盈的

特点:

第一节韵脚:纱(sha)花(hua)押a韵,且读为

轻声。

第二节韵脚:顶、定、静押ing韵。

第三节韵脚:纱、花、影、名、婷押a、ing韵,且

多为轻声。

全诗三节的韵脚押的是a、ing韵,并且a、ing

韵母之前的声母是前擦音清音h、sh,鼻音清音m,

从语音学角度来分析,它们发声时气流较弱,声带

不颤动。[2](p.41)可见,林徽因除对诗歌格律的

遵循非常严格之外,在语气、语感上对轻盈型意象

的塑造也是有选择性的,很讲究,很见其苦心。

对另一首林徽因早期的代表诗作∀你是人间

的四月天#,我们同样按照以上方法来分析: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

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

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

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娉婷

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

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新鲜出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

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你是一树一

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1](p.10)

按照意象词词性归纳全诗有关意象:

名词意象:云烟、风的软、星子、细雨、水光、白

莲。

动词意象:轻灵、闪、点洒、浮动、呢喃。

形容词意象:软、轻、娉婷。

风的软、星的闪、细雨点洒、梁间呢喃∃∃一

组组生动、鲜活的意象如轻轻展开的唯美画卷,徐

徐展示于读者面前,实现了 诗的美,画的美!。在

这首诗里,林徽因将自己对轻盈世界的赞美毫不

矫揉、毫无掩饰地呈现给了读者。这首诗轻出画

坊,淡出雅阁,低吟着春日的柔情惬意。在诗里,

作者明确地写出了 轻!这个全诗的诗眼,让读者

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轻盈意象世界的追求,对

轻空审美诗学的探试。

在轻盈世界的营造中,林诗特别注重和擅长

运用通感,而正是通感的运用和运用之巧,使得林诗的轻盈意象世界在声、色、光、影中融为一体。

声音的清丽、色彩的淡雅、光影的朦胧互融互渗且

互喻,共同建筑了一个轻盈的美。

心理学有一个专用术语概念,叫通感。它说

人的感觉有三种,外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视

觉、听觉、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等)、味觉和嗅觉。

内部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机体觉和痛觉。由

本体感觉器官产生的感觉有:运动觉和平衡觉。

所谓通感,就是把人的不同感觉消失界限,道家就

有将眼与耳、耳与鼻、鼻如口相通,达到味觉、视觉

和听觉的绝对统一的境界。

林徽因的诗歌清新自然,如女童述春,娓娓道

来,富含精微别致的通感之妙。其实,在中国古

代,通感早就成为诗歌情景交融、物我相通的最佳

表现方式之一,涌现出了很多运用通感的诗词名

句。宋祁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韦应物名句 绿

荫生昼静!,就饱含视觉与听觉相通运用之绝。中

国现代诗坛唯美派代表徐志摩也多有通感方面的

名诗佳作: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

方向吹#[3](p.71)在这个诗句里, 甜美!和 光辉!之间是味觉

与视觉的相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诗派的林徽因

更是擅长于通感的表现,她的名诗∀笑#是这样描

写笑的:

轻软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1](p.12) 轻!是内感觉中的肌体觉, 软!是肤觉中的

触觉, 花影!则是视觉了; 痒痒的!属于肤觉, 甜

蜜!是味觉,而 心窝!则是内感觉。短短三行,廖

廖数言,前后竟用了这么多感觉的挪移和沟通,在

通感的运用上不惜笔墨,别具匠心,且运用之精,

譬喻之妙,有如神来之笔,浑然天成。全诗如芙蓉

轻出绿水,取意自然共衬一 轻!字。

在∀昼梦#这首诗中,作者将垂着纱的 昼梦!

(视觉)、 开花!(视觉)与 无从追寻那开始的情

绪!(内感觉)相通,将 银光!(视觉)同 去了又来!

(听觉)相通,将 四下里香深!(嗅觉)同 低覆着禅

寂!(听觉)相通。由此可见,在林徽因的∀昼梦#

中,视觉和听觉、嗅觉与听觉相通相连、界限泯灭,

是为了共同营造一个宁静轻盈的美的世界。119龚󰀁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通感泯灭了感官的界限,为我们进一步分析

林诗∀昼梦#声色光影的互融互渗、轻盈和谐奠定

了审美基础。

(一)声。 去了又来!, 悄然一片静!, 低覆

着禅寂!,是全诗直接描写声音的诗句,隐约暗示

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轻静体验:花轻轻开的声

音,昼梦如垂纱轻轻铺开的声音,丝路轻轻落在梦

外的声音,以及昼梦如󰀂闪娉婷而落的轻簌。在

全诗的诵读中,我们隐隐地感觉到声音的流动,且

流动之轻缓,声声渺渺,依稀可闻。

(二)色。 晕紫!, 深赤!, 旷碧 是全诗中对

色彩的描写,粗看来,这些颜色是鲜明而浓重的,

与轻淡之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我们仔细读完全

诗,我们就能感受到全诗对色彩的描写是经历了

一个过程:淡色的纱、乳白色的茎、银光、星星的闪

-晕紫,深赤,旷碧-昼梦垂着纱,开了花、无名一

闪。作者对颜色的描画是经历了一个从轻淡到浓

烈最终归于轻淡的过程,从颜色的变化和对比中

更见其对轻淡本色的回归。

(三)光与影。 银光,有时映亮,去了又来!是

诗歌中描写光影的诗句,我们能感知,光线是在明

与暗的交替中变更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昼

梦中光线的朦胧氤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光线

是格外地轻淡,光与影是在瞬间轻逝,而没有大气

的浓烈和深重。

根据通感原理,林诗∀昼梦#的声(听觉)、色、

光、影(视觉)在一种朦胧轻淡的和谐氛围中互相

融通,连为一体,构建了一种轻柔的诗的艺术境

界,表达了作者轻盈和谐的审美情趣,很好地营造

出轻盈意象这一诗歌艺术的风格。

在林徽因的诗歌意象分析中,我们又能看到

她诗歌意象世界的另一个特点:轻盈意象并置。

轻盈意象并置即是把轻盈意象层层叠加,以衬意

境之轻幽袅然。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就

有佳篇绝作,且流传深远,后世皆为效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4](p.15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p.523)

鸡声、茅店、月,枯藤、老树、昏鸦,这两首诗中的几个意象的连接甚至连个连词都没有,但就是

这样简单的并置,古诗曲中的意境便超然而出。

中国古诗人喜欢进行意象的并置,用具有相同或

相似的、表达同一语境意义的境象并置传达情感,

达到一种自然的整体和谐的美,从而折射诗人自

然而然的主题意韵,意象与意象之间彼此的意义

链是紧密的、和谐的,给人的印象是感觉和弦。在

林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中,我们可以看出: 云

烟!、 风的软!、 细雨点洒!是自然物态的并置, 鹅黄!、 绿!、 白!是颜色轻淡并置, 树一树的花

开!、 梁间呢喃!是动植物轻声并置。在所有相同

性质的物象的并置中,我们都能鲜明地感觉到林

诗中所构造的声音之轻,颜色之轻,意境之轻,全

诗唯美地建构了诗歌轻盈世界,自然地折射出作

者对轻盈型诗歌美学的追求之深。再如林徽因的

诗∀一首桃花#:

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

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

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眼。󰀁看󰀂󰀂󰀂󰀁那

一颤动在微风里󰀁它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

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1](p.13)在这首诗里,嫣红(表颜色的视觉)、柔的匀的

吐息(听觉)、生姿的顾盼(表形态的视觉)、像是春

说的一句话(听觉)相喻相通,同时视觉中又有不

同性质形态类别的相喻相通,从而共同展现一个

轻巧的音色世界。

在这首诗里,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沉重庞大的

意象。意象名词:一树、一句话、三月、露凝;意象

动词:一瞥、吐息;意象形容词:玲珑、一瓣瓣、柔

的、匀的、淡淡的。这些都是轻巧玲珑之意象。在

这首诗里,通感的运用,轻盈意象的叠加,声色光

影的和谐轻快,无疑都如影一般鉴出林徽因轻盈

艺术审美之风格,∀一首桃花#则成为她这种艺术

建构下的典型之作。

在林诗中,我们又能发现梦与花是作者特别

喜欢运用的两个意象。据我统计,梦这个意象在

林徽因诗集[1](p.15)中共出现于10首诗中,而花

这个意象在林徽因诗集中共出现于15首诗中。

在∀昼梦#这首诗里,梦(轻盈的想象)与花(轻盈的

视觉)更是同时出现:梦中有花,花中有梦,轻之又

轻,这样的描写无疑是作者苦心营造的轻盈世界

的艺术特色。

同样是写轻盈的梦与花,宋代诗人兼词人秦120龚󰀁渤󰀁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