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数学新授课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新课改以后,学生完全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作用。
然而,老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首先老师应当备课,此过程不能忽略,更不能马虎人人知道事半功倍的道理,都想达到功倍的效果,倒是很少有人想事半要付出多少的辛酸。
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有付出的人准备的,虽然准备了付出了也不一定成功,但是没有准备不付出的人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因此,老师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在上课之前老师应构思好本堂课该怎么上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方法是现代教学中老师的主要任务。
比如说一堂课的流程以及教学方法等,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变,因为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长时间的话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反感而影响到上的教学方法则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于达到最佳效果。
这是功在课前。
数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
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使之形成数学观念具有数学素质,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途径。
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每一节具体的数学教学,因而加强对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的研究,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一项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研讨价值。
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基本课型来完成的。
数学课型通常可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研究课、测验课、讲评课、活动课等。
在数学教学中,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研究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典型课型。
对数学典型课加以研究,有利于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有利于教师掌握数学课堂教学规律和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迅速准确地确定课型,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新授课是以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为特征的一种课型,是数学课的主要课型。
新授课的教学目的应是:通过新授课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训练,通过知识的巩固运用,使学生形成技能,在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授课的课堂结构主要是:课前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
习题课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智力。
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习题课的课堂结构是:范例引路、学生练习、变式训练、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的基本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使之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复习课可为:单元复习、期末复习、两种形式。
复习课的课堂结构是:提出复习目的和提纲,按复习重点将基本理论、法则、公式等加以回忆或再现,总结并形成知识结构,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课的这三种基本课型中,新授课约占每学期总课时数的70%左右,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新授课要突出一个“新”字,把握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技能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识。
为了新授课的优化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上好每一节新授课,是摆在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面前的一项任务。
下面结合自己新授课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点做法:一、新授课的课堂结构新授课的课堂结构主要是:课前导入(大约5分钟)讲授新课(大约25分钟)练习总结(大约10分钟)。
二、具体做法(一)课前导入有人说好的老师一定要是一个“好的编剧,好的演员”,与其它职业相比,老师的职业有很多地方都是与众不同的,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时刻在意,即所谓的言传身教,而且在每个40分钟内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
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
因为,引人入胜的一段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的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
导入新课的方法虽然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因此,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整堂课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中,常见的课堂导入有以下几种:1、直接导入是教师利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的导入方法。
优点是开门见山,教师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的兴趣。
更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如粉笔盒、火柴盒、砖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长方体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利用旧知导入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导入: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导入:例如“小数除法”的教学导入:例如“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导入:3、创设情境式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现实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课中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例如一年级“找规律”的教学导入:课前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间隔排列规律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而后,通过“兔子、蘑菇、篱笆、手帕”为学生创设现实问题情境,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孩子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故事导入讲故事是深受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但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有针对性的故事。
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例如“倒推法解题策略”的教学导入:先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古时候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好奇地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回家搬出特制的秤,但大象实在太大了,一站上去,就把秤踩扁了;有人提议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下分开秤,再算算看加起来有多重,可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希望为了秤重失去它。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弃的时候,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知道怎么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
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
接着,他请大家把船上的石头倒出来称一称,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就要用到这一思路来解决。
5、问题导入我们都知道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导入就是在教学开始“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导入: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任意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后告诉老师,当学生说出两个角的度数后,老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此时学生会想,老师怎么会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呢?产生了疑问。
老师借此设疑:“大家是否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揭开这个谜(板书课题)。
”例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导入: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便很快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一验证后发现老师的判断是正确,这时学生会想老师真是神了,她不算都知道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借此设疑:“大家是否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揭开这个谜(板书课题)。
”6、直观教具导入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凭借具体形象的演示或操作提出新课课题。
例如一年级“连加”的教学导入:老师先拿出5个橘子,然后拿出2个橘子,接着又拿出1个橘子,问:“老师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橘子?你会列出算式吗?”孩子们很快就有了答案5+2+1=8(个),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这样使学生在眼看、耳听、心想中进入新课的意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效果。
总之,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
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
(二)讲授新课有很多老师都认为,新课改了,是不是就只要探究不用讲了?有的老师认为都让学生来操作,都让学生来合作探究、来讨论就行了。
其实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
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首先,教师要弄清传统的讲授与新课程下的讲授是有一些区别的,传统的讲授讲求多、深、细、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效的讲授应该深入浅出,具有感染力,有针对性、启发性,甚至也需要必要的“废话”来烘托气氛。
其实新课程课堂上教师还要讲,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讲的“重心”要发生变化,新课程教师角色发生根本转变,变成学习的促进者。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是对教师角色的一个很好比喻。
他说:教师就像助产婆一样,不是自己在生孩子,而是帮助别人在生孩子。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而是在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思考。
新课程教师要讲的,不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理解、再复现。
讲的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的“话”。
其次,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
教师讲授满足了教师一定的个体需要和职业需要。
既便于教师的控制,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好地对班级进行调控;又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同时又节约时间,教师讲授是对时间的有效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