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媒体概论定义主要从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对新媒体进行界定,二是从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优势出发来定义新媒体全方位认识新媒体传承论: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式相对论:新媒体视为媒体演进发展的延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就是新媒体互联论:从新媒体的互联性特点出发,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媒体定义回归论:从媒介自身出发对新媒体做出界定,认为“媒体”应该广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因而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正确区分“新”“旧”媒体明显的区别在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分众性、快捷性、个性化、多媒体等特点,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良好的整合性、展示性及容纳性。
这样就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媒介总和平台,既融合了以往的媒介形式,又显现出信息覆盖面广、规模大、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
而新旧媒体之间的模糊性则表现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传播革命虽然是上一轮传播革命的终点,却也是下一轮传播革命的新起点,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人类传播历史上的全部媒介既进行了一次整合和展示,同时也对未来的传播媒介和形态的一次试验。
了解新媒体的构成要素1.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2.多媒体呈现3.互动性4.商业模式创新5.媒介融合趋势加强我国新媒体产业趋势1.十二五开局,新媒体的战略机遇2.融合发展成主新媒体旋律3.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上市与机遇4.门户网络新媒体进入新一轮竞争5.团购网站或将成为新媒体新领军者6.微博将是2011年最给力新媒体7.新媒体知识产权环境将趋好8.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备受关注9.创新型新媒体将受资本追捧10.新媒体给力文化创意产业以上十大趋势集合了近两年来新媒体在各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几乎涵盖了政策规划、媒介融合、发展环境、资本支持以及目前颇为流行的各类网络媒体等与新媒体产业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因而颇具代表意义。
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3.“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4.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5.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6.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以来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各种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新媒体与技术变革Web1.0是一种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模式,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超文本、超媒体和超文本传输协议Web2.0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Web2.0的理论基础1.六度空间理论2.长尾理论3.去中心化理论Web2.0的新媒体应用1.Blog 博客2.RSS 站点摘要3.Wiki 百科全书4.SNS 社交网络5.Tag 网页书签6.PODCAST 播客第二章新媒体构成第一节互联网一、门户网站:注意力经济的代表门户网站:是一种应用框架,可以把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及应有系统汇集于一身,以信息管理平台的方式以及统一用户界面的形式服务用户。
从狭义角度理解,门户网站指提供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类别:综合类门户网站地方生活门户网站垂直类门户网站门户网站的影响力1.强势资讯媒体门户网站的媒体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聚合性、用户黏性和公信力三个方面2.资讯媒体之外二、网络论坛:众声喧哗网络论坛:起始于BBS,通常称为“电子布告栏”,是一种基于TELNET协议访问的互联网应用形式。
网络论坛的影响力1.民众发声的“广场”网络论坛令许多人畅所欲言,虽然网络论坛往往显得嘈杂,但这是一个平等的地方,每个人有发声的权利,网络论坛有一种共生的氛围。
2.“众神”狂欢的“乐园”三、搜索引擎:化芜杂为有序搜索引擎: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信息,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将信息显示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
搜索引擎的影响力1.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2.改变了互联网网络生态3.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四、视频网站:展示与被展示视频网站:是在一定的技术平台支持下,允许互联网用户在线发布、浏览、分享视频的网站,主要有网站和播放软件两种形态。
视频网站的影响力1.分流电视观众2.影响社会生活3.开启个人视频时代五、SNS:人际互动SNS: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影响力1.人际关系互联化2.思维浅层化3.颠覆传播链六、维基百科:大规模协作维基百科:即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维基百科是多人写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称为维客。
这是一个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其目标是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用户用他们所选择的的语言书写,任何人有权力对相关词条进行修改,这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性知识体,被称为“人民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影响力1.打破知识疆界2.开启“大规模协作”时代3.世界变平七、博客与微博:从写作到呓语博客:是一种简单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可以注册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更新微博:是一种迷你型博客,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博客的主要特征个人意志与公共属性的结合体,分为托管博客、自建博客、附属博客三种微博的主要特征微博让每一个小我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炸。
现代生活已经被碎片化,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微博正是生活和信息碎片化推手和标志之一。
微博具有信息化的传播价值与个性,任何人都可以是某个时间创造者和传播者,微博让人们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整个社会。
与此同时,微博构造的短平快的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平台是对社会草根舆论价值的认同,让草根的舆论更加集中化。
微博的特点在于简单、搞笑、以人为中心,简单意味着大众化,高效意味着即时性,以人为中心意味着群体创造力。
在强调自我认识和社会认可的双重需求下,微博的崛起让企业看到了网络自媒体的力量,更看到了网络新媒体向社会化媒体的探索之路。
八、网络游戏:第二人生第二节手机新媒体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外的“第五媒体”1.体积小,分量轻,易于携带2.易于使用3.像电脑一样具有应用的可延展性4.仍然在不断进步着,手机的各项技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5.产品层次丰富,价格多样一、短信和彩信:人人新闻的时代1.短信作为人际传播媒体满足性和手段性2.短信作为大众传播媒体3.短信与传统媒体的结合4.彩信对短信功能的延伸二、手机报:颠覆传统出版业手机报:以手机为终端载体,将新闻、实用资讯等信息通过移动通信平台传递手机用户的一种媒体形态手机报的传播模式优势1.它是信息传播速率和信息已接受性之间的平衡2.它是丰富表现形式和占用资源大小之间的平衡3.它是细分受众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三、手机电视:未来最重要的一块屏幕四、移动互联网:三网如何融合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目前传统媒体涉足网络大致有卖网络版、卖网络信息、办论坛、采取会员制、把报纸办出影响力以吸引广告客户在网络上投放广告五种盈利模式。
第三节、广电新媒体一、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1.移动电视是对数字电视信号在移动状态下得接收,人们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流动人群中的交通工具上收看画面清晰的电视,及时获取新闻信息。
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特点。
首先,移动电视的节目要短。
第二,移动电视的节目必须要有贴近性。
第三移动电视节目要简单明晰。
第四,直播是最适合移动电视的节目形态2.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的新型户外媒体特性:1.“短效”传播3.相比传统户外媒体4.高曝光率和分众接触人群5.传播效果与传播成本的性价比高二、网络电视和网络广播1.网络电视2,网络广播4.IPTV四、数字电视第三节数字电影指从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播映方式的全面数字化,即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乃至放映诸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的电影数字电影的优势1.制作优势2.发行优势3.放映优势4.版权保护优势5.提升影院的利用率6.杜绝化学污染、有利于环保新媒体电影第三章新媒体应用第一节新媒体与新闻新媒体新闻的特征一、开放性:非封闭、共享开放性包含两层意思:传受关系的开放和信息处理权的开放,传播主体的交互性及其引发的“把关人”缺失是新媒体开放性新闻的形成原因。
1.传受关系的开放和新媒体的交互性交互性就是交流与互动的特性,指传者和受者的双向互动传播。
从技术特征讲,它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受各种信息时表现出的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博客一次的词源体现了这种传受合一的新媒体传播特质。
它的去中心化特质和平民视角使其独创一种新的新闻媒体称谓:“自媒体”。
发布博客新闻使传统媒体中的受者成为信息的主宰者,而博客新闻的受者也同样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称谓意见性信息的传者,或者也可以在对信息的反馈中提供进一步信息,成为新闻事件新线索的传者。
2.信息处理权的开放和把关人的缺失信息处理权的开放造就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权力主流话语体系遭受民间立场话语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颠覆、分化与消解。
同时把关人的缺失也导致了垃圾信息泛滥,对适宜的新媒体新闻管制的需要迫在眉睫。
把关人的缺失给新媒体传播蒙上负面效应色彩:a.不负责任地隐私披露引发权利侵害 b.新媒体新闻事件中虚假性信息导致的恐慌与谣言 c.商业化操作和对金钱的纯粹追求撼动了新媒体的真实性原则,受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隐形广告或不真实信息所消费。
面对这样的负效应,政府、公众个体与传统媒体都应有所作为政府:加强处理新媒体新闻事件的能力,对不实信息以各种手段进行严格监管和惩处。
公民:作为信息发布者时应加强责任意识,应发表理性、公正、客观、谨慎,做到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没有正式消息来源的传言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帖子和新闻信息。
传统媒体:应重塑其可信度与舆论引导功能。
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得以延伸,有利于淡化新媒体新闻中垃圾信息的负面效应。
二、全球性:世界是平的总之,新媒体让全人类充分地分享新闻信息资源,改善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分配不公。
三、集成性:无线存储、低成本扩散总之,新闻传播由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发布新闻及交互的便捷性开放了传者角色的技术门槛,消解了掌握信息处理权的把关人责任,实现了信息从人与人而非人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共享;新闻以数字形式地储存和传播扩大了信息的流传边界、改变其保存方式和形式内容,三网融合趋势更将新闻以集成性的面貌最大化地影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