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新探

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新探

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新探
广东省紫金县附城中学陈小琼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与学思路一致,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课堂提问五原则是:目标导向原则,启发思维原则,难易适度原则,质疑问难原则和展开想象原则。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五原则
提问是课堂上常用的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教与学思路一致,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课堂提问五原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导向原则。

设计向学生发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紧紧扣住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答问一步一步地逼近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必须摒弃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随意的、盲目的提问。

课前教者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的提示,应是教学目标范围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新课时,用简洁的导语引入新课后,即向学生提出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向学生提出问题,意味着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

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启动、激励、凝聚、制约的心理作用,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目标意识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

比如,教读《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可以依次向学生发问以下问题:
1、细读第1段,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点明题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2)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是哪一句?
(3)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是哪一句?
2、阅读2-13段,划出时间词语,看看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哪几件事?
3、从课文所记事件中,分析思考一下,看看母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4、朗读16、17段,想想母亲给予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有哪些?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纵观全文,想想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6、课文中哪些是抒情和议论?起什么作用?
按照教学程序和阅读进程,向学生一步一步地发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者稍加疏理归纳,便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启发思维原则
我们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强调和重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什么是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因此,问题的设计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有所发现,体会思考与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喜悦能激起答问的更大兴趣。

这样就会逐渐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和科学思维的头脑,学会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这样也就形成了智力和能力。

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为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引渡”、“搭桥”。

如为了让学生明确《藤野先生》一文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思想,便可用提问、引导的方式。

首先理清两条线索,一条是记叙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惜别和思念;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作者(鲁迅)对在东京、仙台所见、所闻和所经历之事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提问学生,哪条线索是表现本文中心思想的?确认了线索之后,文章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也就自然确认下来了。

这时,再提问学生: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文章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难易适度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此,提问之前要对学生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准确的估计。

估计低了,设计的问题太易,学生不加思索便可以作答,一则答问失去意义,二则时间长了,会失去答问的兴趣;估计过高,学生冥思苦想也不能作答,一则会影响思维的积极性,二则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难易适度的另一层意思是,要符合教纲的教学要求,不要避开重点难点而提出一些低于教纲要求的问题,也不要超越大纲,而提一些与学生知识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再者,不要用有学术争议性的问题发问学生,因为这些不是中学生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比如引经据典地考证《卖炭翁》中的“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两者的比值是多少,来说明宫吏的巧取豪夺是不必要的,对诗的思想意义的理解也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会误导学生认为这场交易的不公平。

四、质疑问难原则
让学生质疑问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从东京到仙台的路上,现在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了。

为什么20年后还一直记得这两个地名?这是闲笔吗?这与文章的主题(鲁迅先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何关系?鲁迅当年路过“日暮里”车站时,也许想起了唐朝诗人崔颢的诗句:“日暮乡间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想起了陈子昂的“故乡杳无限,日暮且孤征”吧?见到了“日暮里”,触动了鲁迅先生思国怀乡之情。

至于“水户”——“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反清复明斗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自然使鲁迅先生产生敬仰之情。

一九零五年暑假,他还特意去凭吊朱舜水的遗迹。

鲁迅先生记得“水户”,正是他深切关怀祖国和民族命运的表现。

所以,鲁迅记得“日暮里”和“水户”,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又如,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要终止学医离开仙台时,“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伤,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如何理解“悲伤”?又为何想说“竟没有说”?“悲伤”里蕴含着惋惜,但又表示理解;既然理解了,心相通了,还能说些什么呢?还去劝阻鲁迅的正确决定吗?因而是“想说”而“竟没有说”。

接着,鲁迅“便说了一句慰安他的谎话”,又应如何理解“谎话”?——鲁迅为了寻求拯救民族和国家的路子,不得不离开自己敬仰的老师;又为了不让老师不愉快,因而不得不“说了一句慰安他的谎话”。

“谎话”韵味深长,饱含着师生情谊的浓重。

因此,质疑问题式的提问,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和词语表层意思,而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掘学生思维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领会词语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五、展开想象原则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令人思索想象之处,教师不失时机地设计引发学生展开想象的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会发散思维的方式,提高对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如教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诗人描绘的天上街市美丽的景色、珍奇的丰富、生活的自由;想象诗人站在地上的街市仰望、向往天上街市的心情。

又如教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启发学生想象这首散曲中
描绘的深秋夕阳下山村的悲凉景色和游子孤独离愁的悲凉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深长意味。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思考的本领在思考的训练中形成。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务求实效。

那些索然无味的、随意应紧的或与课文无关的提问,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会使学生厌烦,以致影响教学效果。

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倘若教师能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并遵守课堂提问五原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