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 发展的启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 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 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 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因而 他极力攻击恢复先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通货紧 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 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因 此,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通货 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 点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路线。
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一、非市场出清假设(价格和工资粘性) 非市场出清假设: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述调 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 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 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二、不完全性假设:主要指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全。 三、理性预期假设:短期内形成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而不是理性预 期,由于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通常受 到约束,即这种预期是“近似理性预期”。 四、最大化假设:即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这个假设 使新凯恩斯主义具有微观经济基础。
双方谈判决定工资:在双方谈判模型中,由于没有一方占有绝对的 优势,根据双寡头垄断理论,工资的决定将在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与工会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和工人的最低保留工资之间摆动,这时 选择哪点作为工资水平是不确定的。问题是根据重复博弈的“可自 我执行的协议”理论,像工会和企业之间这种长期的不断重复的谈 判,应该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均衡解,但为什么会有无效率的就 业长期存在呢?用纳什(John Nash)谈判理论来进行分析,结果发 现双方谈判共同决定的工资,与工会单方面决定的工资有相同的结 果。这表明最优工资不受生产率的冲击的影响,企业在经济波动时, 主要考虑就业量的变动。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合同是有关工资的而 不是有关就业的呢?是因为企业对经济状态的了解要强于工人的了 解程度。因此,企业就有可能撒谎以获取好处。而一个关于工资的 合同能够促使企业说真话,关于就业的合同则更多地会刺激企业去 隐瞒真相。所以,由于工人是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他们就要求与 企业签定有关就业方面的合同。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非市场出清假设下,对宏观经济波动作 出了解释。新凯恩斯主义者区分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建立起了 关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理论基础。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的调整 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如果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不能按照需求 的变动而相应变动,就存在名义粘性。和名义粘性不同,实际粘性 是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的粘性,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价格 的粘性,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粘性。对于名义价格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将其归因于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主要理论有 “菜单成本论”、“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实际价格粘性,新凯恩 斯主义者认为主要起因于企业的成本加成定价。主要理论有“隐含 合同论”、“不对称信息论”、“局内局外利益论”、“效率工资 论 ” 等 .
(二)名义粘性工资论 1.交错调整理论:交错调整理论包括交错调整工资和交错调整价 格两方面,它认为经济中所有的合同不是在同一时点签定的,调整 工资和价格的决策一般是交错地作出的,而是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 个交替调整工资和价格的序列。交错调整工资的模型认为,工资的 稳定性和产出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当合同机制维持总工 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就越会导致产出和就业的波动;相反,工资 水平不太稳定时,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当国家力图稳定实际工资 时,通货膨胀就会出现,并且由于对工资期望的影响,使得失业增 加,产出下降,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
原因: 1.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2.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 3.对货币的“灵活偏好 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 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所谓消费倾向,即收人和消费之间 的比例关系,随着收人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往往 不及收人增加那么多,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不足。所谓灵活偏好,即 人们都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在自己手中的心理。灵活偏 好是对货币的需求,对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就会造成利息 率上升,而利息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就相对降低,这样,资本家 就不愿进行投资。灵活偏好和资本家对预期利润缺乏信心是造成投 资不足的两个基本因素。
2.长期合同理论:当短期或长期合同被指数化的时候, 货币政策会失去作用,但只要存在有长期交错的合同,即 使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政府的政策也能被他们充分 估计到,货币政策也可以产生实际的效应。
三、价格粘性理论:价格粘性是指价格不能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 变动。价格是否粘性关系到市场是否出清,即市场机制是否有效。 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名义价格粘性 是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 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具有粘性。 (一)名义价格粘性理论 1.菜单成本理论:曼昆模型 当总需求冲击使得价格偏离利润最大化水平时,只要存在着微小的 价格调整成本,垄断企业就可能宁愿维持“错误”的价格不变.因 此,一方面,在面临总需求冲击时,单个企业调整自己的价格所得 到的好处可能非常小,甚至会小于调整价格的微小的菜单成本,此 时企业的理性选择当然会维持原来的价格,这就出现了名义价格刚 性;另一方面,尽管单个企业调整自己的价格所得到的个人好处可 能非常小,但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量可能很大,此时企业也不会调整 价格。
3.效率工资理论:实际工资的高低会影响工人的生产效率,而工 人的生产效率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在效率工资的假定条件下,即 使是在完全信息化的市场上也完全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1)生产效率的筛选,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包括两个途径,一是挑 选高质量的工人,二是激励工人的工作。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工作 能力越强,则其要求的最低工资也越高,因此,如果支付较低的工 资,则只会吸引能力较低的生产者;而且一个企业降低工资时,最 先离开的将是最优秀的工人,这意味着企业工资的降低将导致整个 企业工人的质量下降,因而,企业一般不愿轻易降低工资。
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 因而需要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 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 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 资需求着手。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 乘数效应,因而政府扩大投资,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一)实际工资粘性论:隐含合同理论、集体谈判理论、效率工资理 论、回滞理论和搜寻——匹配模型等。 1.隐含合同理论:企业比工人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因而它假定 企业是风险中性的,而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因为企业的所有者通常 比工人更富有,而且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比大多数工人更容易借 到钱。从这个假设前提出发,隐含合同理论得出它的基本指导思想 是:就业关系不仅仅是劳动和工资之间一次性的现货交易关系,而 是一种涉及较长期的合同保险关系。这种保险合同可以避免工人的 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合同工资不再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而是 相对固定。但是,为了减低经济波动造成的冲击,为什么企业不实 行工作分摊制,而是解雇工人呢?新凯恩斯主义者研究了与就业相 关的不变成本以及失业补偿法案等。他们认为,工作分摊的方式比 解雇工人的方式,使厂商损失更多的生产率;另外,政府对失业工 人的补贴也鼓励了解雇工人的做法。信息假设在隐含合同论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于信息假设有两种观点:完全信息和不完全 的隐含合同论
20年代的严重失业现象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 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面对 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 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 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 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对策。1936 年《通论》的发表,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 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 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 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 业均衡。
2.近似理性理论:阿克洛夫一耶伦模型 近似理性行为是指一种非最大化的最优行为.在不完全市场上,由 于菜单成本的存在,当面临总需求的冲击时,调整价格所带来的利 润增量可能非常小,因此,不改变价格或缓慢地改变价格虽然是次 优行为,但这可能是近似理性行为;采取次优行为方式缓慢地调整 工资和价格,厂商蒙受的损失可能比最优地调整价格和工资更小。 在近似理性假定之下,当面临名义总需求冲击之后,垄断竞争企业 维持价格不变的损失非常小,而对就业量造成的影响却很大这样, 货币供给的变化就会造成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
4.回滞理论:因变量由于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当自变量 的冲击消失之后,因变量不会返回初始状态。该理论认为菲利普斯 曲线所描述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比关系可能不是一一对 应的:当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去降低通货膨胀时,失业率会按照菲利 普斯所指示的方向上升,但失业率一旦上去了,就不会再沿菲利普 斯曲线向反方向运动,即使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失业率也不会下 降。因此,回滞理论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个与自己 的历史有关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
2.集体谈判理论:非竞争性工资不再由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交 点决定,而取决于谈判双方垄断的力量。极端的做法,工资完全由 企业来决定或完全由工会来决定。 首先来考虑工资由工会决定的情况。如果工会是劳动市场的唯 一供给垄断者,它就可以制定一个恰当的工资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 化,但是,工会在决定工资时,也要受到企业对劳动需求的限制, 这样工会就选择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工会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作 为工资的水平,因此,在经济波动时,由于垄断的工会制定的价格 是企业所难以调整的,企业就只有改变就业量,结果导致就业量的 波动。所以,一般说来,工会的最优工资不会导致最优的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