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九课《边城》(节选)述课稿——稷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吉瑞花一、述教材: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边城》(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阅读与欣赏)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欣赏。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
《边城》描绘了一幅由“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构成的乡村风俗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亲情。
2、课文简析: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由“题记”和21个章节构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第一节。
本文在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场景中揭开故事的序幕。
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间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
在湘西特有的生活背景下,老人、翠翠、黄狗呈现给我们一幅充满乡土气息并洋溢着祖孙亲情的乡村风俗画。
3、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已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依据本单元“导读提示”和本课“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文中语言、肖像、动作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主旨。
(3)品读本文诗化的语言,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山美、水美、人美、人情美、人性美。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册前面单元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等阅读方法,结合本单元具体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三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品味语言之美,掌握本文的表达技巧”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5、教学课时数:这篇课文,除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外,语言上并无多大障碍,且课文较短,因此不宜精讲细析,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来品味、感悟,我计划只用一课时。
二、述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打算采用“自读与点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诵读熟悉的情况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三、述学法: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教育学叶对陶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的做法是“导读为重,理解为主,训练为辅”。
(1)速读课文,可用圈点、勾画、批注法。
(2)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把握小说的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3)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四、述教学前期准备:1、检查并试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下载好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这首歌曲是由《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
下载好有关湘雨风情的图片。
3、把“土豆网”上的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边城》保存到收藏夹中,以方便播放。
4、让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认真读两遍。
并结合自已的阅读感受做好批注。
五、述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堂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边城》吗?你们听过大陆歌手黄磊唱的《等,等,等,等》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黄磊唱的《等,等,等,等》,是根据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的歌曲。
电影《边城》也是根据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
那么,小说《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小说里充满了怎样的气息?洋溢着怎样的亲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小说欣赏)的第九课《边城》(节选)(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激活他们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本课的顺利进行作准备。
2、观看电影《边城》开认片断;播放歌手黄磊的《等,等,等,等》;视频欣赏有关湘西风情的图片。
这篇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且节奏较为缓慢,不一定符合当今中学生的欣赏口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使学生对小说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感性的认识,给学生充分的美感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
14岁,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4、概括《边城》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一章。
《边城》的主要情节概括如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强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着守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5、交代学法:学生此前已有有关阅读知识作铺垫,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勾画、批注、质疑、讨论等方法,把握课文,达成目标。
6、自读指导:(1)诵读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①解决生难字词。
②感情基调。
在读课文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物点,体会景物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
(2)整体感知,概括要点:整体阅读是进行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意图与大体走向,概括要点,语言要简明,如文中有现成语句,可借助有关词语概括;如没有,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因此,我打算采用“问导法与点拨法”并结合“自读、探究、审美同步教学法”,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描绘了几幅画图?表现出怎样的美?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3自然段):描写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醇厚善良的民风。
世外桃园图(板书)山美、水美、人美(板书)第二部分(第4——第11自然段):爷爷和翠翠生活上相依为命,感情上相濡以沫的祖孙亲情。
祖孙相依为命图(板书)人情美、人性美(板书)②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和翠翠各有怎样的品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
她是在这方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正所谓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
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
(清纯)从小在外祖父相依为命的她对外祖父有着很深切的爱与依恋。
外祖父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
(朴实)③本文有何表达技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一是散文化的语言;二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辨别筛选,提取精要:这一环节,我打算采用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即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交流,勾画,找出相关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①请在第1、2自然段中圈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体现散文化语言特点的句子。
(4)课堂训练课堂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达成课堂目标,因此,我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至五题(答案略)(5)拓展延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鼓励学生阅读整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述板书设计:边城(节选)沈从文世外桃园图山美、水美、人美祖孙相依为命图人情美、人性美2010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