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第102页第5、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米和厘米,理解“1米=100厘米”;会用工具画角。
难点:结合实际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角,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和估算。
教具学具
三角尺、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与测量有关的知识,想想是什么呢?
生1:长度的测量。
生2:角的认识。
师:对,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简单地测量实物的长度。
认识了角,能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我们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到底掌握了多少,有信心吗?
(课前布置作业:找出你家里大约长1米、1厘米的物体,指给爸爸妈妈看,并说说米和厘米是怎样换算的。
你家里的物体有角吗?哪些角是直角?指给爸爸妈妈看)
【设计意图:在了解、调查中再次复习长度单位,建立直观表象,为抽象的理解奠定基础。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为在学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所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们做了吗?现在在小组里把与爸爸妈妈交流的情况,说给其他同学听听,然后小组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们在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要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一个一个地说。
教师巡视,多听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怎样说的。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米、1厘米,家中哪里有角。
适时地让其他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巩固认识长度单位,复习角,认识角的特征,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直观的形象】
3.解决问题。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哪些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宽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师:我们量线段、画线段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不管是量线段还是画线段,都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
师:说起“角”,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点?
生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2: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系。
生3:三角尺上有直角。
生4: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
【设计意图:结合手臂比一比、动手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认识这些长度单位和几何图形】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境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通过复习角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会在物体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说说其中有什么样的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