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1.真菌检查为发内菌丝的是黄癣2.由花生四烯酸衍生的血管活性介质包括LTs3.头发的休止期为3-4 个月4.未经治疗的银屑皮损表皮基底层角蛋白的表达异常为K1表达减弱5.与顶泌汗腺的分泌特点不符的是肾上腺素能抑制分泌6.与 I 型角蛋白的特点不符的是等电点为中性一碱性7.表皮更替时间约为28 天8.疾病与脂质代谢有关的是黄瘤病9.促进表皮细胞生长的生长因子,除了干扰素-α10.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抗体抵抗天花病毒11.与小汗腺的分布特点不符的是口唇、龟头丰富12.表皮与真皮主要靠哪种结构彼此连接半桥粒13.细胞在表皮迟发型超敏变态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朗格罕氏细胞14.关于角质形成细胞,正确的是基底层亦称生发层15.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16.基层膜中罪主要的胶原成分是Ⅳ型胶原17.红皮病可由药物、恶性肿瘤、湿疹、银屑病等原因引起18.仅有角质形成细胞合成的胶原是VII 型胶原19.体内实验表明,维A酸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角蛋白影响正确的是K13 合成增多20.皮肤对油脂的吸收能力是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21.表皮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正确的是糖酵解是最主要的途径22.未经治疗的银屑病皮损表皮基底层角蛋白的表达异常为K1 表达减弱23.有关免疫耐受的描述正确的是正常情况下,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自身免疫耐受状态24.皮肤厚度约为0. 5-4. 0mm25.血小板激活因子主要来源于中性粒细胞26.5-羟色胺(5-HT)经典的作用是收缩血管27.SM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28.能促进皮脂腺分泌的内分泌因素,除了雌激素29.属于纤维型胶原的是I 型胶原30.基底膜中最主要的胶原成分是IV 型胶原3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疤性表皮松解症的缺陷是 VII 型胶原异常32.胶原蛋白主要位于真皮,可占皮肤干重的75%33.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是聚合的IgA34.皮脂腺分布缺乏的部位是掌跖35.进行期银屑病的特点是同形反应36.皮内试验迟发性反应阳性为6~48小时后出现37.白细胞破碎性小血管炎的是白塞病38.长期接触砷剂或日光曝晒可引起日光角化病39.皮肤中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主要位于真皮乳头层40.表皮与真皮主要靠半桥粒结构彼此连接41.肌的类型为横纹肌的部位是面部4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细胞是淋巴细胞43.黑素细胞占基底层细胞的比例约为10%44.合成原胶原分子的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45.关于黑素细胞正确的是来源于神经嵴46.免疫细胞能够识别抗原的重要原因是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特定的化学基团47.甲生长描述正确的是趾甲生长速度为指甲的 1/348.表皮干细胞约占表皮基底细胞的10%49.皮肤黏多糖的组成主要为.氨基己糖和糖醛酸50.皮内注射DNP引起的DTH反应明显降低是由于接受大量X线照射所致51.抗体主要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52.淋病的治愈标准为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尿液常规检查阴性、在治疗结束后第4天及第8天涂片培养二次均阴性53.胶原酶主要分布在真皮乳头层54.皮肤表面散在触点以感受触觉,其中触点最丰富的区域是指端腹面55.抗体产生于效应 B 细胞56.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引起组织损伤作用最强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57.对被病毒侵染后的细胞起杀伤作用的是效应 T 细胞58.II 型胶原主要分布于透明软骨59.成人体表皮肤总面积约 1.5~2.0m260.皮肤来源于外胚叶和中胚叶61.属于真菌性皮肤病的有股癣、体癣、头癣62.皮肤的含水量可占人体水分的18%~20%63.梅毒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测为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64.与套膜蛋白的特点不符的是表达于基底层65.关于肥大细胞内介质正确的是使小血管通透性增加66.皮肤黄色瘤病为吞噬脂质的组织呈现局性集聚在皮肤的某一部位,这一部位为皮下组织67.一般来说,人体对付外毒素并使之失去毒性的是效应 B 细胞68.皮肤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规则、联合及全程应用抗结核药物69.大疱性皮肤病瘙痒剧烈疱疹样皮炎70.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半球形小丘疹71.属于继发性皮损的是抓痕72.药疹治疗的首要措施是停用致敏药物73.头发的生长周期平均为 2 一 7 年74.与 DTIH 皮肤试验阳性有关的物质包括抗原、抗原致敏的 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75.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补体成分是C2a76.维生素中可防止佝偻病的是维生素D77.电解质中与肠病性肢端皮炎的发病有关的是Zn78.蜂窝织炎的感染位置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79.霜剂是一种水包油乳剂80.表皮更替时间约为28天81.Th1 细胞分泌 IL2、IFN-γ,FNFF; Th2 分泌 IL-4、IL5、IL-6、IL-10、IL-13.引起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物质是白三烯白三烯是引起晚期反应的主要介质,主要作用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也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促进勃膜腺体分泌增加。
82.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是聚合的 IgA83.IL-2 沿种系向上具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
84.因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是新生儿溶血85.激活 NK 细胞、增强其杀伤功能的细胞因子是IL-2、IFN86.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中引起组织损伤作用最强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87.参与经典和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组分是C388.IL-8 是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89.外泌汗腺:主要是调节体温;汗液的成分中水分占 99%~99. 5%;汗液成分包括无机离子、乳酸、要素等;汗液具有散热降温等作用;参与皮肤脂膜的形成90.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两大细胞组成;角质形成细胞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即可着色;树枝状细胞无细胞间桥;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核Merkel 细胞。
表皮更替时间约为28 天Merkel 细胞是一种具有长指状突的细胞;多见于掌拓、指趾、生殖器等部位;胞质中含有许多内分泌颗粒,常呈分叶状;胞核呈圆形真皮乳头层为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乳头层内含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和神经小体;皮肤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皮肤基底膜带结构的异常可导致真皮与表皮的分离。
全身部位的真皮厚度不一,一般为 1~ 3mm;真皮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真皮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真皮内含有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
91.眉毛和睫毛的生长期约为2 个月。
92.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皮脂腺腺体呈泡状,无腺腔,外层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
甲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正常甲有光泽呈淡红色;疾病、营养状况、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可影响甲的颜色、形态和生长速度皮肤的血管具有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的作用;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管转移到皮肤;皮肤的感觉神经极为复杂;皮肤内最常见的肌肉是立毛肌93.表皮细胞间的联系: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桥粒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固;桥粒由桥粒跨膜蛋白和桥粒胞浆蛋白两类蛋白构成94.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 Merkel 细胞;黑素细胞中可见特征性的黑素小体;朗格汉斯细胞胞质中有特征性的 Birbeck 颗粒;Birbeck 颗粒是一种消化细胞外物质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
95.基底膜带透明层和致密层都含有板层素;致密层的物质主要是 IV 型胶原;致密层是稳定基底膜带最重要的一层;致密下层也称网板96.皮肤有保护体内器官的作用;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吸收作用;有分泌和排泄的作用97.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可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丧失;皮肤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皮肤可防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皮肤正常的 pH 为 5. 5~7.0,偏酸性。
98.皮肤的屏障功能主要是角质层;黑素细胞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最强;;皮肤的角质层是防止外来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内的第一道防线;角质层的代谢脱落也能清除一些微生物的寄居;角质层、皮肤多层的结构和表面的月99.皮肤吸收的途径:透过角质层细胞吸收;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吸收;通过毛囊吸收;通过皮脂腺或汗管吸收;如全表皮丧失,则能通过真皮吸收100.药物的剂型可影响皮肤的吸收;当皮损破坏了角质层屏障作用,可使皮肤的吸收能力明显提高;当外界湿度升高时,皮肤的吸收能力下降。
塑料薄膜封包比单纯搽药的吸收系数高出100 倍。
表面活性剂使物质与皮肤紧密接触,从而增加吸收率。
皮肤对油脂类吸收的规律一般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101.I gG与抗原结合成的免疫复合物聚合的IgA102.影响皮肤吸收的一般因素包括年龄及性别、部位、皮肤的结构、脂质和水分的溶解度、表皮脂膜及透入物质分子量。
103.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是可感蒸发104.与皮肤的压觉有关的结构是Pacini 小体105.与皮肤的温觉有关的结构是Ruffini 小体106.黄种人的头发的特点是横断面呈圆形107.皮肤的葡萄糖含量约为血糖的 2/3;表皮中的糖含量多于真皮;表皮细胞具有合成糖原的能力;在创伤皮肤组织中的糖利用率更高;银屑病皮肤组织中的糖利用率更高皮肤组织中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合成维生素 D 的物质是 7 一脱氧胆固醇表皮组织的能量代谢糖酵解是最主要的途径108.兜甲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后期的标志109.体外实验表明,维 A 酸对角质形成细胞的角蛋白影响:K1 表达减弱110.未经治疗的银屑病皮损表皮基底角蛋白的表达异常为:K1 表达减弱111.既有过敏毒素作用又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成分是C3a、C5a112.防止对某种食物再次过敏的最好方法是避免吃这种食物113.少数细胞因子由两条肤链组成,CK 具有协同性、多效性特点,不受 MHC 限制对淋巴细胞核巨噬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TGF-p114.对金属镍的皮肤过敏反应是由对镍和蛋白复合物致敏的 T 细胞引起的扑尔敏抗过敏的原理是拮抗组胺115.在 II 型超敏反应中中性粒细胞杀伤作用导致组织损伤116.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引起皮肤奇痒的物质是组胺117.抗组胺物质可以拮抗组胺118.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调理作用、引起炎症作用等抗感染免疫,维护内环境稳定,参与适应性免疫,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能产生淋巴细胞的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是脾119.D TH 反应依赖于 T 淋巴细胞120.与巨噬细胞表面 CR1 受体结合时,亲和力最大的补体成分是C3b121.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IL 一 1122.在脱敏治疗中,诱导机体产生的封闭性抗体是IgG123.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患者的皮损部位活体组织学检查,其特点为浸润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致炎因子如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还能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