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 c ) (单选)
a、流脑
b、白喉
c、脊灰
d、
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 c (单选)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以上都是
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b(单
选)
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
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
群。

c、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
群。

d、以上都不正确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a )(单选)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
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
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c、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 b、d )(多选)
a、硬瘫
b、软瘫
c、中枢性瘫
d、周围性瘫
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 b)
a、疾病监测
b、症状监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50分)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
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12小时内进行电话报
告,在报告时要报告麻痹日期,描述麻痹情况(包括部位、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同时要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还要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其他疾病疾病’,在‘备注’中填写‘AFP ’,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

外地病例还需报告进京的来京。

3、一般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应在麻痹14 天内采集 2 份合格粪便
标本。

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高危病例和“0”剂次AFP病例,需采集3份便标本和脑脊液 1-2mL。

4、AFP病例粪便采集要求:住院病例由医院负责采集,非住院病例由居住
地预防保健科负责采集。

粪便放入专用便盒内,每份标本重量不少
于 5 克(约为拇指末节大小,标本盒的1/2)。

粪便标本采集后,应在标签上注明姓名、采样日期等后,置于-20℃℃保存。

两份便标本必须间隔24小时以上。

标本采集后齐全后,3天内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

5、外地来京<35天的无北京市住址的住院病例应由医院负责填写“急性迟缓
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

6、各医疗机构指定专人负责AFP病例旬报和主动监测工作,于次旬 2 日前
查阅上一旬有关科室的门诊病例登记或写有诊断病名的门诊处方、传染病报告登记及住、出院病例登记,核实AFP病例情况,将结果以电话或报表形式报告所属区CDC并填写AFP主动监测旬访表。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什么是AFP?,它有什么临床表现?
AFP是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英文缩写
临床表现是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什么是AFP病例?
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一.填空
1)麻疹属于法定传染病中的乙类,2005年我国承诺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
标.
2)发热、出诊(全身性班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
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初步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3)任何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和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应在24 小时内
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4)任何医疗卫生保健单位和人员发现爆发疫情后,应在 6 小时内以电
话方式逐级向上级CDC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根据发病强度,麻疹疫情一般分三种,即散发疫情、爆发疫情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
二.选择
1)麻疹病人需要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
14 天(C)
2)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例麻疹病例,应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B)3)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麻疹疑似病例,
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爆发疫情。

(A)4)任何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当在 2小时内
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
库。

(C)
5)发生麻疹散发商疫情时,负责调查人员应在24小时调查处理,接到爆发疫
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后,立即到达现场,填写病例调查表并采集标本,对麻疹病人实施家庭或医院隔离,对疫源地进行消毒等处理,确定开展MV应急接种工作.。

(B)
6)接种MV(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发生麻疹疫情时,
应对< 45 岁未患者麻疹,5年内未接种过MV者接触者,应尽快急接种麻疹疫苗,3天内接种率应>95%。

接种时应掌握MV接种禁忌
症。

(A)
三.判断
1)医疗机构在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时,只做疫情报告,可以不采血麻疹
病例的血标本。

(X)
2)麻疹疫源地的处理包括: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室内湿式扫除,开窗通风使
病毒迅速排出室外。

(√)
3)集体单位应最后1例病例发病后21天内观察有无新的病例,一旦出现新病
例,医学观察期从新病例发生日期间顺延21天。

(√)
4)各医院设专人负责本医院的的麻疹的主动监测工作。

每旬5日前,到本级
监测点(发热门诊、皮科、儿科、内科、传染科、急诊科)通过询问医生、查询传
染病登记、传染病报告登记,了解上旬麻疹疫情报告情况,、填写主动监测登记表,及时评价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并按照常规报告的要求将漏报的病例及时报告CDC。

各CDC在每月11日前,将上月的旬报数据进行汇总,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向市CDC传输。

(√)
5)麻疹病人应在出疹后14天内采集急性期1-2ml全血,2-8℃保存,24小时
内分离血清,采集后48小时内在冷藏条件下送实验室,测定麻疹特异性IgM抗体,麻疹IgM抗体阴性的标本,应风疹IgM抗体。

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的医疗或检验机构也可以负责血标本的检测,并向区县(CDC)反馈实验室结果。

爆发商情24小时内、散发病例72小时内报告结果。

(√)
四.问答题
1)2012年消除麻疹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

2)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采集第1份血7~10天后采集第2份血标本,以重复
检测IgM?
答:以下三种情况需要第2份血标本,以重复检测IgM
(1)第1份血在出疹3日内采集的,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风疹IgM均为阴性,
(2)第一份血标本IgM检测结果可疑;
(3)临床需要对个别初诊为阴性的病人做出确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