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北京人

浅析北京人

浅析《北京人》的主题
《北京人》是曹禺老先生继《雷雨》、《日出》、《原野》“生命三部曲”后的转型之作,也是我在这学期的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中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这部剧是曹老1940年创作的3幕话剧作品。

它渲染出了另一种氛围,另一番情调,“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炫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北京人》着意营造的是日常生活的“快乐和安闲”,然而它的主题却依然是对人性的揭示,对生活的的思考。

剧本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背景,写家人亲戚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倾轧。

曾老太爷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世家的家长,他梦想家道中兴,逼着儿子出去找差事,管教孙子夜读诗书。

但儿子文清沉溺于鸦片,暗中与服侍老太爷的表妹素芳相恋,儿媳思懿心毒手辣,一心想把老太爷的积蓄弄到手。

曾家负债累累,整个家溃散了,只有素芳和孙媳瑞贞毅然离开去寻找新的生活。

在曹老所有的剧作中, 《北京人》是最富于文化意蕴和文化丰采的。

它不属于那类从一般社会学或政治学的角度透视生活的作品, 虽然它也有一个构置得颇为精巧复杂的表层故事情节框架—封建家长曾皓与儿媳曾思芜的勾心斗角; 长子曾文清和表妹慷方及曾思鼓三者之间的感情纠葛,曾皓与江泰的翁婿反目, 曾文彩与曾思赘的姑嫂勃路, 孙子曾霆与瑞贞的夫妻不和, 如此等等, 但剧本的主旨并没有停留在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这样一个较为浅显的层面, 而是借助于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解体, 折射出对传统文化异化人的严峻批判, 并通过讴歌原始时代,“北京人”的生命强力, 发出了人性复归的热切呼唤。

应该说, 这才是《北京人》的深层文化意蕴结构, 也是它的深刻与独到之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曹老先生用王勃的这两句诗拉开了《北京人》的序幕。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天涯若比邻”吗?生活中倒往往是比邻而居的人们,在心灵上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就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人比邻而居却似咫尺天涯般存在。

更何况在那个封建时代。

剧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算是愫方。

然而与她处在对立面的封建家长曾皓性格中丑陋的那一面也被作者展现的淋漓尽致。

愫方安静、平和、温柔、善良,对于自己的处境没有抱怨和不满,对于自己的爱人唯有全心付出。

在日渐衰落的曾家,让愫方付出最多的两个人,就是老太爷曾皓和他的儿子曾文清。

故事开始的时候,愫方已在曾家服侍老太爷十几年了,以至于成了三十岁还没嫁出去的老姑娘。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愫方的心境,她依然安静、娴雅、坦然面对自己的处境。

一直接受着愫方无私照顾的曾皓,却从未为愫方着想过,在他身上体现了极度的自私,冷酷与阴毒。

当曾皓认为愫方可能出嫁时,竞对她说出了一番令人不寒而栗的话:“你的年纪也不小了,一个老姑娘嫁人,嫁得再好也不过给人坐个填房”,“一个女人岁数一天一天地大了,高不成低不就,人到三十岁了。

父母又不在,也没有人做主,孤孤单单,没有一个体己的人,真是有一天,老了,没有人管了,没有孙子,没有亲戚,老,老得向我——”。

为了让愫方一直留在曾家照顾自己,他宁可亲手埋葬亲人的希望。

作为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曾皓是让人可怜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他所说的这段话时,不得不震惊于他的可怕。

因为他如此狠心伤害的,是一个无怨无悔服侍他的亲人。

在剧中曹老选择铺陈,润染的方法。

他没有把人物直接置于强大的对立冲突之中,而是通过看似拉家常的对话,将日常生活琐事作为场景搬上了舞台,展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善恶美丑。

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贴近观众,更容易真正打动观众、引起共鸣,从而引导观众思索自己的生活现状。

如果说照顾曾皓是出于晚辈对长辈的“恭敬”,那么对自己的表哥曾义清,愫方是深爱着的。

“情到深处无怨尤”,愫方默默地爱,也默默地忍受着表嫂曾思懿的恶言恶语。

曾思懿刻薄、尖锐、只为自己打算和着想,是极难相处的人。

但愫方之所以呆在曾家,愿意承受表
嫂的冷言冷语,是因为她认为,虽然与深爱的表哥是几乎不可能走在一起,但他们的心是相连的。

在朝夕相处之中,他们可以感到彼此灵魂的沟通。

对于愫方来说,这已是莫大的慰藉,已经足够了。

然而殊不知曾文清这个封建贵族的没落子弟,早已是一具卒壳了。

曹老先生对于他的上场是做了精心设计的,读者和观众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曾文清关心的是“鸽子飞起来了么?”真正在做的则是“抽鸭片烟”。

他懒于做事,懒于思考,懒于去体味痛苦。

他爱着愫方,也接受愫方的爱,但他却无力承担这份爱。

面对愫方的困境,他选择了离开。

其实,他本质上与自己的父亲一样,甚至比自的父亲更为自私和残忍。

因为他爱一个人却不真正为对方着想,眼看着愫方用自的幸福来为曾家陪葬,曾文清却无动于衷。

一面是无私的奉献与付出,一面是麻木的获得与索取,在这样一种对立冲突之中,作品的悲情和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

看完《北京人》,我想了很多。

也许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我不一定能理解,但是他在剧中带给我的震撼是不可忽视的,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正是我们找到通往新生活的精神力量的最佳捷径,也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生活的永恒思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