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马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马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2、品味诗歌情感,体会马的精神2、学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体会马的精神一、导入新课我给大家讲个古诗。

公元807年,伟大诗人韩愈被调到河南洛阳任职,。

河南的才子们听说文坛领袖来了,纷纷写诗文呈送,希望获得赏识重用。

韩愈看这些诗文看得直打瞌睡,自言自语道:“好诗都让人写光了,再也没有好湿了!”这时,手下人又呈上一份诗稿,韩愈不看则罢,一看手哆嗦起来,茶杯都掉地上了。

这位使韩愈震惊的诗人就是李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诗《马诗》。

二、方法指导出示幻灯片1:诗歌,学习什么?怎么学?进行方法指导,学习诗歌,要重视诵读,联想和想象。

并板书。

三、诵读诗歌,读出大意(一)诵读诗歌,理解大意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叫读4.齐读朗读指导:1.注意节奏2.韵律3.重音4.语气5.小组合作,感知大意①结合注释,组内讲解诗意②教师补充知识卡片播放幻灯片3..初步感知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讲解诗意大漠:广大的沙漠。

何当:什么时候。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快走:跑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播放幻灯片4知识卡片燕山: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勒功,亦称“燕然勒石”,指建立功业,成就功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它是古诗词中边塞、边疆的代名词。

播放幻灯片5知识卡片月似钩钩就是吴钩,也叫金钩。

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

后来吴钩变成一种精神象征,象征驰骋疆场,立志报国、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

播放幻灯片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6.讲解诗意,教师收集信息,确定教学方案。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重音,再读诗歌。

四、深入探究,品味意境播放幻灯片7小组合作,品读探究沙如雪,这个比喻有何奇妙?月似钩,这个比喻又有何奇妙?1.小组合作学习2.小组展示老师理解:1.颜色相似2.月光皎洁的错觉3.茫茫无垠,广袤无边4.月亮与吴钩形状相似5.作者想象面对茫茫沙漠,连绵起伏的山峦,皎洁的月光,作者热血沸腾,希望征战疆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

师语:这两句诗写景句,但是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所以是借景抒情。

播放幻灯片8合作探究,品味诗境3、这是什么样的马?什么人有资格骑这样的马?骑上这样的马去干什么?①小组合作学习②小组展示老师: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之上,策马扬鞭,奋力驰骋,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实现铁血男儿英雄梦。

3.再次朗读:这首诗里面应该读出什么气势?(豪迈,自豪,英雄的壮志凌云)大家齐读,读出这种气势。

播放幻灯片74.体会“何当”,你明白了什么?①小组合作学习②小组展示“何当”一词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梦,都是理想,希望,作者的想象,假的。

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那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真的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

明确:一切都是作者的想象,作者虚构出一副边塞征战的图景,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报复。

再次朗读:这首诗里面应该读出什么味道?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五.观看视频,回顾全文通过看视频,我们再次确定一切都是作者的想象。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有理想不去实施,不去做,写成诗,还流传千古?请同学们结合李贺的生平经历进行回答。

六.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附李贺生平科举之路后辈诗人李商隐在《李贺小传》中记载:李贺每天上午读书,下午开始就背上布囊,骑上家里那头小毛驴,到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中寻找灵感、搜罗素材。

一有所得,马上提笔记下,投入囊中。

晚上回到家后,常常通宵达旦地整理修订,打磨诗篇。

因为自幼身体不好,母亲又心疼又担忧,“儿子啊,你这哪里是写诗呀,简直要把一颗心都呕出来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呕心沥血的李贺长到18岁,就已在诗坛小有名气。

韩愈非常欣赏李贺,读了他的诗,韩愈激动地握住李贺的手,连连感叹后生可畏。

“啥也不说了,来年河南省考我参与主持,你赶紧报名,大唐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公元810年,河南府试如期举行。

李贺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不出意料拿下河南省高考状元。

就在他磨刀霍霍赶赴长安,准备参加这一年的殿试大考时,一封举报信从天而降。

原来,备受韩愈推崇,又顺利拿下河南状元的成绩太过耀眼,让不少人心生嫉妒,使出了打小报告的阴招。

理由很荒唐:你爹李晋肃,名字中带有一个“晋”字,与进士的“进”谐音。

你若不避讳,万一中了进士,就是天大的不孝。

结果却很现实:李贺终此一生,断了科举之路。

前不久才写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早已将李贺视为自己发现的千里马。

听闻此事,愤怒不已,挥笔写下另一名篇:《讳辩》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可惜大咖的声援,也未能挽救李贺的前程。

避名讳,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殊传统。

几十年前,白居易为避爷爷名中的“锽”字之讳,就终生未能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

只因为,“锽”字和“宏”字谐音。

回想7岁生日那天,自己立下文成武就的两个志愿,李贺感慨万千:科举从文之路,是走不通了,幸好还有从军这条路。

从军之路公元814年,蛰伏多时的李贺终于等来了从军的机会。

好友张彻邀请他北上潞州,到昭义节度使郗士美的军中做个幕僚,帮忙平定叛乱。

虽然体弱多病,不能提枪上马,但能运筹帷幄建立军功,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临行前,他写了首壮行诗,以明心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只是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叛乱越平越多,连主战派的宰相都被人暗杀。

昭义军孤立无援,渐渐陷入绝境,人员星散,李贺也只得无功而返。

再次回到老家昌谷时,已是公元816年。

本就体质羸弱的李贺,加上数年征战奔波,一病不起。

一个黄昏时分,高烧致幻的李贺,依稀看见一位红衣仙子骑着赤龙从天而降。

“玉皇大帝建好了白玉楼,点名召你前去写文章称颂。

你现在就跟我走吧,那里生活很好,一点也不苦。

”李贺就此撒手人寰,享年不过27岁。

在留给人间的绝命诗中,他这样写道: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可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贺也没有露出一丝悔意,只恨岁月不饶人而已。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生,只有一种定义: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李贺做到了。

7岁时立下的志向,在其后20年人生里,他从未改变,从未妥协。

至于结果,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而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却被后人铭记了逾千年。

清代名臣左宗棠,曾写过一副对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人生一世,无奈二字。

其实我们都和李贺一样,无法选择长相,也无法左右命运,更无法改变死亡。

可那又怎样?至少我们还能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

学生发言评价李贺的命运。

老师总结:韩愈发现李贺是一匹千里马,韩愈愿意做李贺的伯乐,但是伯乐有了,千里马也有了,还是没有改变李贺的悲剧命运。

播放幻灯片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七、拓展研读播放幻灯片7马诗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房星,是天上的星宿学生自读本诗,理解马的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八、评价李贺:假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李贺相遇,请你描述李贺的样子,并送给他几句话。

播放幻灯片7老师的下水文:你瘦骨嶙峋的躯体里藏着一颗不羁的灵魂,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假如我和你相遇,也许不会喜欢你,你太多愁善感;上帝给了你一个苦果,这颗苦果里藏着玉液琼浆,你可尝到了吗?但我还会为你点赞,在无论怎样黑暗的岁月里,你都不忘写诗,诗歌是你生命的火炬,照亮了你的生命,照亮了历史,。

有梦,生命就有希望,生命就会芬芳。

九、作业:背诵这首诗,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和《马诗》进行对比。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马诗》学情分析必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语文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授课对象:六年级一班授课对象知识技能分析: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李贺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本课难点有两点:一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环境特点,学生只有细细品味,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李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了解李贺的生平经历,理解李贺的不幸遭遇。

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李贺在诗中的豪迈与悲凉并存的矛盾情感。

在残酷的现实中,不忘理想,不失希望。

在黑暗里遥望黎明。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懂得,但是真正的妙处以及使用的技巧,是学生需要课堂上解决的。

授课对象学习习惯分析:1、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较好,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养成,故引导学生勾画批注是这节课中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2、我校一直在贯彻小组合作学习,班上6人小组间的合作频率高,组组之间多是对抗,缺乏合作,而学会与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合作也是孩子们需要习得的。

鉴于以上分析,我计划将课程侧重于朗读、品味和感悟,并且将课程设计为以自由讨论、小组合作和组组合作为主的活动课,以期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沉入文本,反复诵读,提高学生分析品读文字语言的能力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马诗》效果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符合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授课教师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并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教学之中,并注重了了情感的渗透。

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每个环节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深挖教材,兼顾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堂结构合理,过渡自然,教学反馈和校正及时,能够体现出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氛围宽松和谐,体现了合作精神,也能体现出教育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