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人口、人种、民族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人口、人种、民族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 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 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 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 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 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 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 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 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发 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 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 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 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 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思考题 ]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和影响?
[2、 当前我国人口的转变表现为何种模式,并简述我国 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3、 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4、 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5、 适度人口的确定方法是什么?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 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2、随机法
• 是较综合和预测性方法,因为它依赖 于随机过程在一定概率框架内利用横断 面数据模拟迁移的时间过程。 • 随机模型在迁移研究中的吸引力在于 其简单然而也是有效方法,即从容易获 得的经验数据中推导迁移流。
人口迁移的机制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 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 其他原因:如政治原因、生态环境变化、文化因素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1)鼓励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达的欧美国家 和人口出现明显老龄化趋势的国家。 2)抑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应对 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
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 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 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 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据联合国统计,2001年7月全世界有61.33亿人,如果 以全球1.49亿km2 ,每km2 平均有41.16人,以世 界国家所占的 1.36 亿km2 计算,每km2 平均有 45.10人。
分布不平衡:1 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
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 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 南亚;南 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1)加速增长阶段 2)负增长阶段 3)高速增长阶段 4)减速增长阶段 5)波动增长阶段 6)持续增长阶段
•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
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却居高不下的成因: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成因 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的成因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 1、人口迁移从经济不发达迁移至经济较发达地区,城 市人口增长主要是移民,即人口的机械增长。 • 2、人口迁移从乡村到集镇、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 到大城市迁移倾向 •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具有迁移性 • 5、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长距离以男性居多 • 6、移民主要是年轻人 • 7、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三 人口与发展
• • • • 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意义
1 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 : 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在农业产生之初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农业 所导致的对土地的开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土地资源 也日益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为人口良性发展设置了障碍。 2 淡水资源与人口增长 :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生态 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淡水充足之地,居住的人往往倍增,但人口的发 展使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3 森林资源与人口发展: 森林为经济建设提供原料和林副产品,同时森林具 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 物等生态功能,使其为人类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开垦荒地, 建筑屋舍,取得燃料及发展工农业,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人类 生存与发展。 4 矿产资源与人口增长 :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工业革 命后,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 对能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与有限的能源总量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人类的 能源危机。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1)高人口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以后 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一直延续到19世纪。 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先上升,19世纪后半期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幅度较大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在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出现分化
第三节 人种
• 一、 种族与地理人种 • 1、种族与地理环境 • 各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既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在环境的长期的影响下 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 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因而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 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个人口系统中,各种人口构成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它们按照一定目标有秩序、有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口构成可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经济构成两大类,自然构成主要包 括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社会经济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构成、文化 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 人口 性别构成对婚姻和家庭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口的 增长、移动和其它人口构成。 2 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年龄构成较轻,少年 儿童比重大,则将来相继进入婚龄育龄的人数必然大,出生率高。反 之亦然。 3 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 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少生、优 生”等现代生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文化的提高就延长了劳动者的受 教育时间,相对推迟了人口的结婚年龄。另一方面,人口文化素质的提 高,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上妇女平均生孩子的数量与其文化程度
人口密集图片
人口密集图片
人口集中图片
人口稀疏图片
世界人口分布图
11%
59%
中国人口分布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 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公里、500公里、1000公里范围 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 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二 人口迁移
• 人口移动与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 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前者称人口移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二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 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 式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自主 学习)
• 一、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测度
•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 中国人口分布 •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 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 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 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 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 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至1987年突破 50个亿,到1999年,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
• 人口迁移的形式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2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居住历史分析 随机方法
研究人口随时间迁移方法:
• 1、居住历史分析 • 这是一种研究个人的经验方法,它依赖于 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从中可以获得以前的居 住信息。 • 居住历史分析可以看作是个人随时间变化的 迁移行为的研究。它记录了个人或一群人在其 一生或两地间迁移时间内居住地点。迁移就可 以看作是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因而它就与其 它主要人生序列(如家庭、教育、职业)联系 起来。 • 这种研究方法难点:资料收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