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二)》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公议小学:xx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
重点:掌握里程表读数表示的意义。
难点:解决有关里程表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
1、回顾交流,我们在学习“火车里程表”时,学会了利用路线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在线路图上标出地点、距离和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重点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即:表中每个数据都是当天的里程数与以前的里程数的总和。
(二)解决问题二:
1、你能试着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每个数据的意义吗?学生试着画一画。
2、展示淘气画的“线段”示意图,同桌议一议,交流自己的理解。
3、集体交流,问: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的是160千米吗?是多少?表中的星期三的555千米是什么意思?是星期三就行驶了555千米吗?图中的哪一部分表示星期三行驶的路程?
4、学生模仿着画一画,进一步理解。
5、总结:通过刚才大家对“汽车里程表”的理解,你觉得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三)解决问题三:
1、提出问题:淘气的叔叔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来?
2、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思考过程。
书中呈现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
要让每个学生参与。
二.巩固新知
1、P27第1题:教师解释单位千瓦时就是平时所说的“度”,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画出线段示意图,说一说每个数据表示的意义。
⑵小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⑶小题可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最简便。
2、P27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
3、P27第3题:学生要理解“再行驶”的含义,再独立解答。
4、P27第4题:学生注意区别这个里程表与汽车里程表的区别,理解题意,独立尝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