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货计价方法比较

存货计价方法比较

存货计价方法比较目录1存货计价方法的概述 (1)1.1存货计价方法的概念 (1)1.2存货计价方法的特点 (1)1.2.1个别计价法 (1)1.2.2先进先出法 (2)1.2.3后进先出法 (2)1.2.4平均成本法 (2)1.3新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及其作用 (3)1.3.1新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 (3)1.3.2新准则中存货计价方法变动的作用 (4)1.3.3对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思考 (5)1.4按计划成本计价 (5)1.4.1计划成本的制定 (6)1.4.2存货成本差异的计算 (6)1.5按商品进价或售价进行核算 (6)1.6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6)2选择标准 (7)2.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7)2.2坚持客观性原则 (7)2.3坚持谨慎性原则 (8)3各种方法的比较及其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 (8)3.1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 (8)3.1.1使用目的不同 (8)3.1.2对存货资产账面价值的计量不同 (9)3.1.3对损益的影响不同 (9)3.1.4对当期应纳税额的影响不同 (10)3.1.5适用条件不同 (10)3.2对企业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 (10)3.2.1对期末存货价值以及本其利润的影响 (10)3.2.2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11)4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运用 (11)4.1存货的自身特征及存货管理要求 (12)4.2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和业绩评价 (12)4.3税收筹划的需要 (13)5 结论 (13)存货计价方法比较摘要存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一项很重要的资产。

存货成本的计算,对于产品成本、企业利润及所得税都有较大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比较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利弊,并试图最终为企业合理选择适合的存货计价方法提供有效的意见。

关键词:存货、计价方法、比较存货计价方法比较1存货计价方法的概述1.1存货计价方法的概念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与流出相抵后的结余即为期末存货,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

采用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存货成本分配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现行的存货计价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平均成本法。

1.2存货计价方法的特点1.2.1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分批实际法、具体辨认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定存货具体项目的成本流转和实物流转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按照实际发出的存货成本计价。

采用时必须要有详细的纪录,在各批存货上也要有一定的标记以便确认收货批次,从而确定该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有进货和出货的详细的数量和单价的记录,存货的存放位置也要有准确的记录。

在发出商品时,需要分清发出的是哪一批存货,再按其记录的单价来计算该批发出存货的成本价和金额。

如果发出的存货包含了不同批次的存货,则要分批次计算,但不一定按次序确认。

计算公式为:每批(次)存货发出成本=该批(次)存货发出数量x该批(次)存货实际收入的单位成本。

这种方法最为客观和准确。

个别计价法适用于企业中不能互换批次使用的存货、为特定的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并单独存放的存货以及贵重的存货的计价。

应用这种方法最多的地方是汽车代理商。

因为汽车代理商首先需要严格地将进货商品成本与销售商品的收入意义对应。

其次,分辨每辆汽车的商品号和与之对应的发票价格比较容易,因此确定每辆汽车的销售毛利也相对比较容易。

还适用于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1.2.2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具体方法是收入存货时,逐笔登记收入存货和数量,单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逐笔登记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采用这种方法可随时计算出每次发出或领用存货的实际成本,但计算比较麻烦。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使期末存货的价值最接近市场价值。

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回事企业虚增利润,反之则利润低估。

1.2.3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转的假设和先进先出法相反,假设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种假设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以及期末存货进行计价。

在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当期收人与当期成本配比,从而比较准确的核算企业利润,但缺点是报表中存货的价值远远低于实际,由此导未来利润会增加。

后进先出法从总体上来说采用的企业比较少,只有少数几家企业采用,而且分布于各个行业,云南云天化、吉林森林、太原化工、金瑞新材料科技、贵州盘江精煤、安源实业、天津港股份。

在调查中发现,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在其行业内部一般都符合毛利率较高、资产负债率较低、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较小等特点。

1.2.4平均成本法平均成本法又分为: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

(1)权平均法这种方法以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在月末时用本月全部购人的存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分母,本月全部购人的存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作为分子,计算出当月存货单位成本,在分别乘以发出存货数量和期末结存数量计算出发出存货和解存存货成本。

计算公式为:存货加权平均单价=(月初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十本月收人各批收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十本期收人各批存货的数量)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x加权平均单价这种方法计算简便,计算结果比较均衡,而且核算工作量小。

但是只在期末计算发出存货成本,会影响核算的及时性,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

(2)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人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其计算原理与加权平均法相同,区别是每购进一次存货就计算一次平均成本。

计算公式为:存货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原有存货实际成本十本批收货实际成本)/(原有存货数量+本次收货数量)本批发货成本=本批发货数量x移动加权平均单价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繁琐,但是其优点在于可以随时了解存货的成本情况,便于加强存货日常管理。

会计准则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会计准则的有效性和完善程度也就不同。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

为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我国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做出了规定,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允许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等其他方法记账。

这一变化缩小了企业选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范围,减少了企业人为调整成本、利润和税金的幅度。

需要指出的是,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确实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在会计报告中进行披露。

1.3新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及其作用1.3.1新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原存货准则条款中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紧接着出台的《新会计准则解释》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中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含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四种,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1.3.2新准则中存货计价方法变动的作用1.体现了深化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纵观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各国的各种制度都应按照国际规则来修改变通,会计也不例外。

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明确取消了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只保留了个别辨认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三种。

很显见,修改后的我国的存货发出成本确认方法与国际规定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表述上都完全一致。

2.使会计实务操作与客观事实更加相符,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后进先出法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不能反映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

即便一些在账务处理上选择后进先出法的企业,除去流转速度极快的少数行业外,绝大多数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这样就造成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的相互脱节。

再者,为了防止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积压、变质或毁损,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多数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都不实行后进先出法,在实际中存货后进先出的例子很难找到。

3.体现了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在损益观中,利润被作为企业经常性的长期业绩评价指标或获利能力评价指标。

因此,为了防止非经常性的、短期发生的事项对企业经常的、长期的业绩的“歪曲”,而力求将这些事项对财务的影响进行分期平滑处理。

这种做法虽顾及了利润计量的要求,却偏离了资产、负债计量的要求。

另外,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期间利润或损失只不过是作为财富增减计量值的一部分。

因此,计算出的利润不完全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产生的价值变动。

1.3.3对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思考我国旧的存货准则中后进先出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认为在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能够尽可能地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符合谨慎性原则。

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坚持的仍然是“损益观”而非“资产负债表观”。

但是如此处理,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就不能准确地得到反映,正确计量当期损益的愿望,却导致了不能准确计量存货价值的后果。

而且,实际情况是,这种后果极其严重,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尤为如此。

后进先出法按照后入库的存货先发出的原则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其结果是“存货”项目的金额反映的是最初取得存货的成本,远离存货的最近成本,背离存货的实际成本,尤其在持续通货膨胀情况下,会严重歪曲存货的实际价值。

目前我国存在原材料价格总体持续增长的态势,后进先出法的直接后果就使利润表上当期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使资产负债表上期末存货账面价值与实际相比偏低,而存货账面价值低估可能成为秘密准备的源泉,而且使得企业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减少,现金净流出减少,损害到国家税收的利益。

新修订的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应用,是一项体现与国际准则理念统一的务实之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