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问题
三、,5 月10 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 票赞成,2 票弃权,敦促朝鲜允许国际原子能机 构人员对其核设施进行特别检查,并重新考虑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事,否
则将予以制裁。对此,朝鲜反应强烈,声称如制裁将使韩国变成“一片火海”。
四、1993 年6 月2 日举行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首次公开的高级会谈,最终朝鲜 宣布暂停退约,紧张的半岛局势一度缓和。经过多次会谈,最终于1994年10 月21 日,美国与朝鲜最终签署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
致,并更积极地参与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
(2)、李明博强调新政府将把前两任政府实施的对朝“阳光政策”和“包容政策”转换 为“有原则的实用主义”政策,重新考虑前任政府与朝方业已达成的协议;并将在朝核和地 区安全等问题上采取与美日协调一致的步骤。朝鲜对李明博政府上台以来采取的对朝强硬 政策也保持不满。2009年1月17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宣布由于李明博政府继 续执行对朝敌视政策,朝鲜将同韩国进行“全面对抗”。
(2)、2003年1月7日,美韩日三方协调监督小组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要求朝鲜立 即采取可以核查的措施,完全放弃其核武器计划。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核不
扩散条约》。在美韩日共同对朝鲜施加压力的同时,卢武铉政府坚持和平解决朝 核问题。这遭致美国国内部分人士的批评,他们把韩国对美国的背离看作对美国 在朝鲜战争期间所作一切的忘恩负义。2003年初,美国国防部决定重新调整亚洲 军事部署。
影响
面对朝核危机,克林顿政府采取了现实的态度,在不放弃对朝 鲜敌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其政策,采用谈判和派遣特使的方 法,通过改善朝美关系、向朝鲜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等一揽子计 划作为补偿,诱使朝鲜放弃核计划,最终签署了《关于朝鲜核 问题的框架协议》。然而这种诱使的方法是以美国付出有形 的东西来换取朝鲜的承诺为代价,再加上彼此双方互为猜忌, 其效果并不好。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克林顿政府打破过去 不与朝鲜进行公开的单独谈判的政策,为未来的多边合作机制 打下了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方会谈的功能和意义
1、六方会谈是地区安全的“危机控制机制”。 2、六方会谈可施展地区核军备管理的预防外交。
3、六方会谈是东北亚地区格局的催化剂。
4、六方会谈为朝鲜半岛和平带来新的动力。 5、六方会谈为东北亚国际秩序的管理带来新的契机。
六方会谈的主要价值在于:既是促进对话、控制危机的渠道,也是通过 国际协调使朝鲜弃核的手段。只要六方会谈机制还起作用,美国就不大 可能强烈要求采取干涉行动,朝鲜的“核威慑”与“导弹边缘政策”也 不大可能失控。
题的努力
2、中国在朝核问题上“有所作为”的原因
3、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受到一定局限的原因
1、中国对朝核问题的态度及中国解决朝 核问题的努力
(1)、中国在朝鲜半岛有重要的安全利益,
不仅是因为与半岛地缘上相邻,而且半岛也 是美国对中国遏制的战略缓冲地。
(2)、中国一直主张半岛无核化,朝鲜的安
(2)、过程
一、从1992 年5 月到1993 年2 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已申报的核设施进行6 次不定期的核查。与此同时克林顿政府提出,通过卫星侦察,在宁边地区有两处军 事基地可能隐藏可疑物资,朝鲜并未申报。鉴于此,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对上述两 个地区进行进一步核查,但朝鲜以军事基地为由拒绝。
2002年3月2日拍摄的朝鲜宁边核设施 的卫星照片.
3、六方会谈框架下的朝美韩分歧与合作
一、六方会谈 二、朝美韩分歧与合作
1、这一过程与朝美对话和关系改善与密切关系。朝美在北 京、平壤、日内瓦、新加坡等地进行多次对话。
2、有关各方的合作。
3、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如朝核设施去功能化问 题上,美国专家一直参与;中、日、俄、韩官员和专家多次 到宁边进行考察;邀请外国媒体观看炸毁冷却塔。
二、冷战后朝核问题的发展
1、第一次朝核危机
2、第二次朝核危机与美韩分歧
3、六方会谈框架下的朝美韩分歧与合作
4、李明博、奥巴马执政后的朝核问题与美 韩关系改善
1、第一次朝核危机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背景
(1)、朝鲜拒签《安全保障协定》。
(2)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施压的加剧。此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的 扩散成为美国关心的核心问题,布什政府加强了对朝鲜核问题施压的力 度。1991年美国公开谴责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必须对朝鲜核设施进行 检查。 (3)、1991年,朝韩签署《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1992年1月30日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安全保障协定》,并同意接受核查。 (4)、1992年朝鲜提交的清单使美国第一次了解朝鲜的核情况。
全应该得到保障。但在不同时期,中国的具 体行为有差异。
5、2008 年, 朝核问题在曲折中有所发展。2008 年6 月26 日, 朝鲜向 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了核报告,美国同日即启动从支恐名单中删去 朝鲜和终止对朝《敌国贸易法》的程序。朝鲜公开炸毁了宁边的核反应 塔。至此,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标基本达成。
六方会谈(三)
二、1993 年2 月25 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朝鲜在一个月内做出 答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对其宁边地区进行特别检查。美国也声称,如朝鲜拒
绝特别检查,则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面对美国的压力,朝鲜于3 月12 日发表声明,宣布退出1985 年12 月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
(1) 华盛顿和平壤同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组织,为朝鲜建设两座轻水 反应堆,以取代朝鲜的石墨反应堆,为朝鲜提供能源;美国牵头在2003 年前 为朝鲜建造两座装机总容量为2 000 兆瓦的轻水堆核电厂。 (2) 在轻水反应堆建设期间,为缓解朝方因冻结核设施造成的能源危机,美 国同意每年向朝鲜提供50 万吨重油,直至轻水反应堆核电厂完工。
桂冠提出, 朝美应无条件进行双边会,签定一揽子协议。美 解除部分制裁,提供能源援助,把朝从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 删除;朝可以降低宁边反应堆的钚产量,停止导弹试射,承 诺不向第三国转让核武器或核材料。
六方会谈(二)
4、2007年2月13日《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共同文件:各方同意以 “最终废弃为目标” 关闭并封存朝鲜的核设施及后处理设备,朝鲜承诺 “60 天”封闭核设施;朝还答应与各方讨论并废弃全部核计划,从而启 动了解决朝核问题的第一阶段步骤。同年10月3日《落实共同声明第二 阶段行动》。朝核从阐述立场、消除分歧、付诸行动发展,逐步深入。 朝鲜从关闭、封存、去功能化直至炸毁冷却塔,显示朝核问题的进展。
能得到解决。经过美朝双方的努力, 12月8 - 10日,博斯沃思 访问了朝鲜,并表示美朝双方就重启六方会谈的必要性和履行 9. 19共同声明的重要性达成了“一定共识”。但朝鲜何时、 如何回归六方会谈,还有待观察。
三、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作用及其受 局限的原因
1、中国对朝核问题的态度及中国解决朝核问
李明博、奥巴马执政后的朝核问题与 美韩关系改善(三)
(5)、2009年8月15日,李明博提出了朝鲜半岛的“新和平 构想”:一是重申过去的对朝原则,即在朝鲜弃核的前提下寻 求共同繁荣;二是建议韩朝就削减常规武力进行对话。朝鲜批 评这一构想。
(6)、2009年9月4日,美国朝鲜问题特使斯蒂芬· 博斯沃思 表示,美国愿意继续与朝鲜对话,但只在六方会谈框架内与朝 鲜进行接触。朝鲜仍坚持朝核问题只有经由朝美直接对话,才
(3) 朝鲜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石墨反应堆以及其他相关的核设施,即不 再向一座5 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减速石墨反应堆的 建设,封闭核燃料处理厂,并表示将拆除这些设施。 (4) 美国向朝鲜做出正式保证,不对朝鲜使用核武器,朝鲜承诺将采取措施, 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并表示将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2、第二次朝核危机与美韩分歧
(1)、2002年1月,小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将朝鲜归类为“邪恶轴心”国家。韩国 对小布什国情咨文中对朝鲜的评价表示不满。在韩国政府对朝鲜实行“阳光政 策”,谋求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和解的背景下,小布什政府对朝鲜的定性使得美韩同 盟关于“共同敌人”的“共同意识”受到冲击,动摇了美韩同盟的存在根基。
(3)、在对朝鲜施加压力无效的情况下,美韩日经过协商,最终转向谋求在多边 框架内解决朝核问题。2003年5月14日,小布什和卢武铉在白宫会谈后重申,双方 将与有关国家共同努力,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双方在联合声明中也表 示,“将不会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6月12日至13日,美韩日三方发表的联合声明 说,三国将加强合作,谋求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
卫摄 这 星的 是 照朝 片鲜 。宁 年 边 核月 设 施日 的拍 2005 9 11
这是2006年1月5日拍摄的朝鲜核反应堆的卫星 照片。据朝鲜中央通讯社9日报道,朝鲜当地时 间当天11时进行了核试验。
4、李明博、奥巴马执政后的朝核问 题与美韩关系改善(一)
(1)、2007年12月,李明博当选为韩国总统后,即强调要与美国建立面向未来的战略同盟
关系,并把韩美关系作为韩国“全球外交”的重点之一。李明博上任后首先出访美国。他特 别强调要恢复韩美互信,加强同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认为加强韩美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基 石,并表示有意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计划。李明博意在通过
韩美的全方位合作来提升韩国的国际影响力;美国也希望韩国能在朝核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
2、美国对朝鲜核问题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随着朝鲜核计划的进展,美国情报部门的评估有一个演
变的过程,即从不相信到开始怀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在政策选择方面,里根 政府在不放弃敌视朝鲜的情况下,试图与中苏合作,把其纳入到核不扩散体系中 来。尽管在苏联劝说下,朝鲜于1985年底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迈出 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