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知识建构的过程,尤其是在教学的方法上,强调了科学探究。

下面,就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探究氛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

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

学生经过探究,逐步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但是探究活动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

1、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

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

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来说可以由粗糙到精确。

对于一个探究活动也可着重于探究某个或某几个方面。

例如,对于《声音的产生》部分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提出问题;探究摩擦力产生原因则着重于猜想与假设……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2、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环节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每一次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环节涉及的有关方法。

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

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3、由于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加长了
在教学中既要处处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同时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完整的探究式教学。

这样,既不能保证教学时间,也不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故而,探究式教学法并不否定其他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概念和规律还必需通过讲授、点拨等方法传授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模仿与接受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

4、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一,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通过探究活动应该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蜗牛的爬行到小狗等动物的奔跑、从玩具车的行驶到飞机的飞行、火车的奔驰、从地球的运动到日月星辰的天体变化)。

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地选择活动,突出其中的不同环节,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

第二,探究活动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高低因素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敲打(弹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来研究,通过实际演奏手中的乐器发出声音来研究。

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这样的探究活动告诉他们科学探究并不遥远,科学探究活动其乐无穷,只要留心生活,就可以获得知识。

三、合理分工,交流合作
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

因此,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要的品质。

在探究活动中,需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包括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教师间的交流以及这三者间的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网状结构。

信息在网状结构中随着交流而变化、增长,最后随着探究过程的结束而趋于稳定。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群体的力量。

同时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是有价值的,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群体意识。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

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当然,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以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例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分别完成计时、测距以及运动等工作,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和结果。

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完整、科学的探究计划需要由许多同学共同讨论来制定。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完成。

四、反思提高,锻炼思维
反思的过程是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的活动,是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在工作到达某一个阶段时,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的反思。

因为反思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探究活动的结论有时可能不科学)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

同时,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而评估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品质。

因此,在探究活动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应该体现反思的意识。

如平时作业、解题之后应回头检查、反思解题的方法,整理解题的思路,总结解题的方法。

从单位、数值、运算过程等来思考结果的正确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掌握概念和规律。

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探究的方法,学会学习,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符合现代社会对探究型人才的需求。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饱满,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另外,探究式教学中,大量的学生实验、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需要很多时间,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引导,把握好最近发展区,选择好的课题和探究的重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着重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把物理教学改革推向前进,为社会培养新型的人才。

相关主题